2018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暨第五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于本周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舉行。論壇緊扣構建人類命運共的倡議,積極響應聯合國“世界文明對話”號召,圍繞“用儒家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同命同運,相融相通:文明的相融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題展開國際學者間的思想交流與碰撞。
來自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60余位專家學者出席本屆論壇,深入探討文明的相融以及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途徑,向世界發出中國聲音,為人類未來和平、有序發展獻計獻策。
王哲 攝
張春賢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全世界有二百多個國家、數千個民族、數千種語言和宗教。如何認識和對待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人類面臨的日益重要的課題。文明的沖突不是出路,和諧相處才是大道。
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不同文明相融相通提供豐富的思想文化支撐。我們應堅持“多彩、平等、包容”的文明觀,堅持“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尊重各國各民族文明、正確進行文明學習借鑒、科學對待文化傳統”,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使文明的融合發展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許嘉璐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
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理事會主席
文化遺產的傳承,不在于文化的創始導師如何說,而在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內心的情緒、選擇和判斷,能不能產生共振。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是發現對方的好處,相融且保持自己的個性。
中國儒學中所提到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君子和而不同”,見到不同的朋友,不同的傳統,互相學習分享。
文明之間的相融相通,最后形成一個長遠的奮斗目標——人類命運共同體,它是必然性的問題。
江漢文(Gerrit W. Gong)
牛津大學羅德學者
我們要學習他人,學習其他的文化傳統,通過學習其他的文化傳統,我們才能變成自己想變成的人。
哈伊米?瓦特 (Jaime Vatter)
智利圣托馬斯大學校長
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將世界不同的文化匯集在了一起。
世界的文化是多樣性的,差異在所難免,我們應建設性的解決文化的差異問題。孔子學院在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理解和融合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龍永圖
博鰲亞洲論壇原秘書長
尼山論壇理事會副主席
博鰲論壇與尼山論壇,一個著眼于經濟,一個著眼于文化,但是經濟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兩個論壇都秉承著開放、包容、創新的理念。
縱觀歷史,開放走向文明,封閉走向落后,這是一條規律,因為開放才有文明的交流,因為開放才有文明的互鑒,也只有開放才能夠使文明的交流更加豐富多彩。
只要發揚開放、包容和創新的精神,尼山論壇一定能夠在促進全球文明的對話和促進全球文化發展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陳來
清華大學國學院院長
從“一帶一路”到最近的中非合作論壇,攜手共命運、同心促發展,已經成為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從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全面展開。其中,文化文明的角度非常重要,沒有人類文明的共通相融意識,就不可能有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的順利展開。
王哲 攝
王世明
中宣部原副部長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孔子揭示了中華文化的唯物性質,孔子還用八個字一下子道出中國的唯物辯證法:“剛柔相摩,八卦相蕩”。中國文化、中國哲學唯物辯證法,恰恰就與今天共產黨人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完全吻合的。
孔子的思想蘊含奮斗精神,每個人的命運就在自己的奮斗之中。習總書記向全國人民道出了時代強音,幸福是奮斗出來的,表達了中國本源文化,是對今天時代的表達,有著十分深厚的文化土壤。奮斗精神支撐民族復興。
蒙熱勒?其米德策耶
(Menerel Chimedtseye)
蒙古國立大學教授
蒙古國立大學孔子學院蒙方院長
五年來,全球100多個國家和組織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一帶一路”跨越了沿線不同文明,不同發展階段,是一個開放包容的發展平臺。
文明是包容的,沒有高低優劣之分。“一帶一路”同儒家思想一樣,不僅是中國的,而且屬于世界;不僅是經濟合作,更是文化交流。
田辰山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
人類世界不需要文化霸權。諸如“美國第一”、“保守民粹主義”、“國際自由主義”等政策,皆是在理念上追求個體利益。今天這個世界,有太多的人傾向于把世界視為“競爭”, 視結局必然要產出成功者和失敗者。
中國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外交政策皆來自一個共同的思想源頭,即人與人相互依存為本的哲學。充分顯示中國不實行“霸道”,中國決不搞霸權主義。中國尊重各國意見。
葉小文
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
西方發達國家是從文藝復興崛起的。現代科學的發展、民族獨立的誕生,都是文藝復興創造的人本精神。文藝復興把人解放出來,但是人也付出了極大地代價。人在各種欲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處于痛苦的一端,人在滿足時又處于無聊的一端,就像鐘表一樣來回擺動。
中國走出一條新的路,就是要珍惜平等、追求獨立,就是“一帶一路”。這五年,中國和一百多個國家簽訂協議,對外貿易額超過5萬億美元。所以英國歷史學家說,世界旋轉的中心正在轉移,朝向絲綢之路。正如習主席在中非論壇中提到的,中國堅持走開放、融通、合作、共贏之路。
李靈
美國洛杉磯基督教與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們海外華人非常關注國內發展的一舉一動,每一次的發展對我們的影響都非常大。我們從心底感到由衷的高興和自豪。
習總書記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想法非常好,我們在海外是非常受到鼓舞的。
我們就是要通過不斷的對話和交流,在不同的文明當中尋求最大公約數,成為我們不同文明的一個基點、共同點。在這個共同點上形成共同認知的價值觀,這個就是共同體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交往的方式和行為的規范、運作的法規,這就是共同體。
黃愿字
印度尼西亞中國友好協會廖群島省分會
印度尼西亞和諧文化基金會會長
我是印度尼西亞第三代華裔,承蒙印度尼西亞對華文的開放和祖籍國對海外華人的兼顧,我有機會完成華文教育專業學習。
進入全球化地球村的時代,人類的命運是共同的,是要共同生存和諧共融,還是要互相傷害、共同毀滅,這是人類共同面臨的考驗。物質文明以飛速發展、精神文明要跟上配合。
大道之行需要大愛之心,就是對全人類的關心;大道就是大愛,是大智慧,不是善惡不分;全人類的命運是息息相關的,是共同的,稱為“大同”。
郭沂
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我覺得全世界各個文明有共同的價值,這是共通的。在信仰價值上是“安”,在物質價值上是“用”。
雖然每個民族的價值觀不一樣,但是我認為都是潛在的世界共同價值,只是有一些已經為我們所認識、所認同,走向了世界,像民主、自由等等。有一些中華價值,它在不久的將來也會走向全人類。
林安梧
臺灣元亨書院院長
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我出生在臺灣,臺灣一直維系著原先的中國文化傳統,所以在它現代化的學習過程里,中國傳統文化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調節性作用。
傳統到現代的發展,或者是中西文明的異同,其實不是一個古今繼承的異同,它其實是有一些類型的差異,但是類型的差異并不妨礙其多元差異。正因為有多元差異,所以有更多對話和包容。
尼山論壇由中國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山東省人民政府主辦,尼山論壇理事會和濟寧市人民政府承辦。曲阜是孔子的故鄉和儒家文化發源地,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孔子及儒家思想學說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人類的文明進步,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山東充分發揮儒學發源地的優勢,積極響應“參與世界文明對話”的號召,搭建了孔子文化節、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等載體,為世界不同文明交流互鑒提供了重要平臺。
中國在高度重視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更加重視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促進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