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0月3日電(記者 劉玄) “文化在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整合文化的各個方面并非易事,這需要跨領域、跨國界的有力的多方合作。”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亞太部主任景峰博士在中德文化交流“遺產保護助力可持續發展”研討會上表示。
此次交流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主辦,德國遺產管理研究所承辦,于9月26日至30日在德國柏林舉行并得到了德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中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德國文化部和德國文化遺產保護委員會的支持,旨在促進中德及其它國家的政策制定者、專家和相關從業者的有效交流和溝通,分享各自在“遺產保護助力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經驗。
參加交流的中方人員包括來自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中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代表,以及遺產專家、世界遺產地代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
中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科學與文化處調研員喬正順強調,“中國一直積極參與教科文組織的重大計劃與項目,這次研討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與德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及其它合作方聯絡的良好平臺。今后,我們要繼續加強同教科文組織的合作,加強同會員國的全國委員會的合作交流。”
德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副秘書長Lutz Moller博士也表示,中德有著全方位的合作,今后可以加強在教科文組織業務領域的人文交流。
在為期五天的交流中,代表團與柏林文化遺產保護辦公室就世界遺產管理實踐進行了交流,并與德國文化和媒體事務聯邦委員會代表、教科文組織教席,以及勃蘭登堡理工大學遺產研究項目的學生進行了討論。同時,也訪問了多個教科文組織收錄的遺產地和保護區,包括柏林博物館島、波茨坦王宮和園林,施普雷瓦爾德人與生物圈保護區,以及柏林“設計之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并與德國同行討論了遺產保護和創意與可持續發展等。此次交流還包括了為期一天的“遺產保護助力可持續發展”研討會。
自2017年以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一直在努力通過多方合作來發展世界遺產保護、非遺傳承和文化創新在促進世界遺產可持續發展上的協同作用,范例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梅賽德斯-奔馳星愿基金“中國世界遺產地保護管理”項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造了“世界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表達多樣性”的概念,并為提高公眾在文化領域的意識和促進相關行動上做出了巨大貢獻。目前,全球有1092處世界遺產地、47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產業占全球經濟的6.1%,年度創收22,500億美元,并且創造了近3000萬個就業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