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塞內加爾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協議后,“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的覆蓋范圍將從東非、北非和南非國家進一步延伸至西非。隨著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在共建“一帶一路”問題上與中國達成共識,不僅中非傳統合作有望邁上新階,這也為“一帶一路”倡議與《非盟2063年議程》深度對接增添了更多可能。
升級合作水到渠成
“共建‘一帶一路’共識的達成是對中非傳統合作的升華,是中非多年合作水到渠成的結果?!敝袊F代國際關系研究院非洲所副研究員余文勝這樣告訴國際商報記者。
余文勝說,談到“一帶一路”合作,最先想到的總是東南亞、南亞、獨聯體、中東歐等地區國家,事實上,非洲也是中國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伙伴。從歷史上講,非洲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延伸,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率船隊七次下西洋,其中四次抵達現在的東非沿岸。從參與意愿上看,非洲國家也一直表現積極。埃及、肯尼亞、埃塞俄比亞、摩洛哥、馬達加斯加和塞內加爾都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堅定支持者和參與者。不過,余文勝認為,促進中非共建“一帶一路”最重要的動力還是來源于雙方多年合作的基礎。
她介紹說,在中非既有合作框架下,中非合作在2000年中非合作論壇舉辦后迎來了加速發展的黃金時期。經過近20年的交往合作,目前中國已連續9年穩居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與此同時,中國還是非洲最大的工程承包國、最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融資來源國和援助貸款主要來源國。中非合作涉及范圍廣,涵蓋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工業化合作和產能合作等。在2015年召開的約翰內斯堡峰會上,中國方面更是提出了“中非十大合作計劃”并提供了總額高達600億美元的資金支持。
從上述中非合作亮眼成績單中不難看出,中非多年合作成果其實有很多可以歸類在“一帶一路”項下。余文勝強調,中非雙方對此顯然也有相同認知。既然長期合作的意愿不變,那么完全可以將中非合作中的有關項目放在“一帶一路”這個內涵更廣、市場更大的框架之下,進一步深耕中非合作潛力。
何況,國之交在于民相親。余文勝提到,民心相通是讓“一帶一路”倡議得到更好落實的軟基礎,而受益于多年來中國在非洲援助并成功運營的項目,以及在項目之外中國官方對非洲當地人才的培養,非洲對中國企業和中國資本恰恰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和高度的認同性,這就為“一帶一路”倡議在非洲的落實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非洲知名民調組織“非洲晴雨表”此前對36個非洲國家的5萬民眾對中國的態度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平均63%的被調查者對中國持正面積極看法。
升級合作空間廣闊
更重要的是,中非共建“一帶一路”并不是對雙方原有合作的名義升華,而是確實看到了彼此間具有更廣闊的合作空間,并需要一個包容性更大的框架來指導和推動。
余文勝說,經過多年的發展和通過與以中國為代表的國家間的合作,如今非洲正在擺脫固有印象里“受援者”的角色,展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在此背景下,中非合作也迎來了更多可能。
余文勝提到,如今中國正在強調進一步開放,鼓勵企業“走出去”和開展國際產能合作,而非洲整體正在推動《非盟2063年議程》,雙方發展規劃恰好能夠實現無縫銜接。具體來說,對非洲國家而言,其希望推動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和非洲一體化發展。在此背景下,落地非洲的中國企業越多,非洲就能越快實現自身經濟發展目標,而“一帶一路”倡議又可以很好地將分散在非洲各國的項目資源統一整合起來,讓非洲在推動各國經濟發展同時也能推動整體的一體化進程。對中國來說,如今非洲也具備了承接部分中國制造產能,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能力。非洲是當前全球少數幾個人口還在蓬勃增長的大陸,當地年輕人口占比高達70%,且原材料儲備豐富,可以實現中非產業的完美對接。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對此也有同感。她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如今非洲各國對自身發展路徑有了愈發清晰的規劃,各國都在面向第四次工業革命背景下推動自身經濟的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這正是中國經濟早期走過的發展之路,正好可以通過“一帶一路”平臺與非洲分享發展經驗和技術資源?!氨热缈夏醽喴恢毕M岣弑緡ヂ摼W覆蓋率,而這正是中國所長?!?/p>
不過,余文勝也提醒,非洲局部地區在安全穩定方面仍存隱憂,中國企業在當地經營時,要密切關注當地局勢,謹防政治安全風險。另外,法律、市場準入、匯率等問題也不能忽視,應盡量通過咨詢專業人士和使用專業工具來規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