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京輝
中國品牌是國家名片。曾經的絲綢之路上留下了中國茶葉、絲綢的美名,余音繞梁幾百年,深受各國人民喜愛。如今,華為推出的世界上第一批可選擇毛利語作為系統語言的手機,又將登陸處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自然延伸帶上的新西蘭,引來世人對中國制造的嘖嘖稱贊。“一帶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斷擴大,中國品牌應該更加不辱使命。
用質量贏得“一帶一路”國家口碑
在“一帶一路”上確保中國品牌的品質,必須防止假冒偽劣、粗制濫造,防止落后淘汰的產品流出去。每家企業對待產品必須如繡花般精細,不能因為“一帶一路”沿線一些國家不富裕,就降低對產品的質量要求。必須把產品做成品牌,品牌做出品質。中國品牌進一步融入“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就必須了解這些國家對產品的品質要求,精心組織品牌和產品的培育,嚴把質量關。質量是中國品牌的生命,是企業效益的源泉,如果質量上不去,前面開拓了“一帶一路”國際市場,后面將丟失陣地。保證中國品牌的產品質量,需要從源頭抓起,措施落實,目標責任分解,層層把關。確保中國品牌的品質是贏得“一帶一路”國家口碑之關鍵。
中國品牌的品質必須有標準支撐,若缺少標準化建設,就不能把控產品的品質。我國品牌標準化建設處于探索和成長期,有些方面還不夠完善,對“一帶一路”國家的產品標準還缺乏了解,因此,加強中國品牌標準化建設是十分緊迫的任務。在制定中國品牌標準時,一方面按照國際化的標準要求,結合輸入國市場的標準要求,有利于相互間的標準銜接,生產出符合要求的合格產品;另一方面根據各國實際制定相應的標準,可以滿足各國不同的消費需求。總之,抓緊制定中國品牌在“一帶一路”上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有利于提升中國品牌的品質,使中國品牌標準為“一帶一路”中國品牌的產品保駕護航,同時也為各國認可和付諸實施。
中國品牌的品質提升必須注重技術和創新,忽視產品的技術和創新,輕則失去市場,重則遭遇淘汰。技術和創新離不開研發的投入,要積極鼓勵那些向“一帶一路”國家出口產品的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同時也要重視在他國的專利申請和運用。這方面我國很多在外的企業多有不俗的表現,海爾、華為、中興等,無論是研發投入還是專利申請均在全球名列前茅。2014年中興通訊以2179件專利進入全球國際專利申請前三。在我國出口“一帶一路”國家的產品中必須高度重視中高端產品的出口,這些中高端產品具有技術領先和創新性,是開拓未來“一帶一路”國家市場的重要戰略舉措。必須緊緊圍繞 《中國制造2025》 目標,提升中國品牌產品技術含量,用品質實力帶動“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共同發展經濟,實現互利共贏的戰略目標,奉獻技術先進、創新的中國品牌的產品是我國對“一帶一路”各國的貢獻,也是參與中國品牌制造者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用中國品牌書寫和表達民族精神
中國品牌的品質持續必須加強文化建設,在“一帶一路”上有64個國家,幾十億人口,上百個民族,在這樣龐大的體系里,要提高中國品牌的認知度,必須從文化入手。中國品牌代表了中國文化,加強文化建設,中國品牌的任務較為繁重。在“一帶一路”各國的文化交流上不能照搬套用國內做法,一方面學會融入做到包容,尊重他國的文化習俗,特別在文字、符號、顏色的表達上做到本地化,入鄉隨俗;另一方面,在品牌的資源配置上做到本土化,市場營銷的國情化,商業業態的本地化;再一方面中國品牌的產品供應必須研究當地用戶習慣和特點,采取當地能夠接受的文化,可感知的方式溝通交流。
中國品牌和中國文化一樣,都是民族精神的書寫和表達。可以說,中國品牌就是對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生命力的精彩表達。中國品牌是軟實力,必須用中國元素和基因建設好中國品牌。我國傳統文化強調“和而不同,同舟共濟”,用“和”文化建設中國品牌,不能貶低他國品牌的產品,才能在“一帶一路”上與各國達到共榮、共享目標,在文化上彰顯中國軟實力,應該成為中國品牌發展之道。在品牌文化建設上,我們既要堅持我國的文化自信,又要學會包容他國及地區文化個性,讓“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能夠充分認識中國品牌文化,就必須學會用當地的文化講好中國品牌故事,通過營造品牌文化,改變外國人對中國品牌的態度,通過文化交流使其接納中國品牌的產品,這就需要積極開展文化交流,傳播好中國品牌,對于中國品牌文化傳播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經過長期的不懈努力,中國品牌將會承擔起文化使者的責任,在“一帶一路”上實現互惠共贏的戰略目標。
“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的倡議,也是沿帶沿路國家通向共同繁榮發展之門。對于中國品牌而言,這是難得的發展機遇。在“一帶一路”上唱響中國品牌,靠的是品質,拼的是實力,講的是誠信,做的是友誼,中國品牌制造者必須積極作為,勇于擔當,爭取交出一份讓“一帶一路”各國滿意的中國品牌的答卷。(謝京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