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二院黨委書記馬杰。(圖片來源:航天二院供圖)
中國日報3月4日北京電(記者 趙磊)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建設質量強國目標,要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作為一名航天人,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二院黨委書記馬杰切身體會到質量的重要性。馬杰說,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突破封鎖、自主創新的發展史。歷史證明航天事業厚積薄發,航天品質已經成為高質量、高可靠性的代名詞。質量文化、質量理念、質量意識、質量方法和技術工具的原始創新和再創新,貫穿整個航天事業60多年的發展歷史,一以貫之的質量教育促使歷代航天人視質量為政治、視質量為生命。
在馬杰看來,質量強國是“大國”到“強國”的根本之道,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基礎。科技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的建設需要依靠“硬質量”和“軟質量”雙提升的方式,齊頭并進實現中國速度、中國質量。
今年的兩會,馬杰帶來了關于制定《質量教育法》的議案。作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馬杰認為,當代社會,人民對高質量的追求越來越強烈,產品質量的好壞將直接影響人民的幸福感,質量教育有助于增進全民共同提升質量的參與感,促進質量發展成果全民共享,增強人民群眾的在消費領域的獲得感和公平感。
此外,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質量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和發展,社會對于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只有深入開展質量科學研究,不斷加強質量教育,才能夠更好地支撐科技強國、質量強國建設。
相比西方國家,我國在質量教育方面的專業發展仍然存在很大差距。“目前,我國尚無一部統一的法律來規范質量教育,質量教育欠缺系統性也導致了中庸思想和本源性投機思維獲得市場,一些企業沒有把質量當作生命,更看重市場的投機性。”馬杰說。與此同時,企業自身對于質量管理的教育和培訓還未形成常規化的舉措,高校的質量管理教育也不夠廣泛,國內教育體系教育中尚缺乏系統的質量教育。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這是十九大報告中對教育事業發展做出的新定位。“質量興則企業興,企業強則國家強”,面對目前我國質量教育方面存在的這些問題,馬杰認為,質量教育對全面推進質量強國建設,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具有重要意義,鑒于此,研究制定一部《質量教育法》,將成為建設質量強國的重要基礎和支撐。
對于《質量教育法》的立法,馬杰提出了數條建議,包括通過在公共基礎教育體系中增加質量教育的內容,形成對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制度的有益補充和完善,有助于培育國民的質量素養和質量意識;通過普及和加強質量教育,有助于發揚“企業家精神”和“大國工匠”精神,促進質量強國、制造強國建設;通過構建科學有效的質量教育工作體系,在政府、高校和社會三大領域,明確各類主體促進質量教育的基本職責,以及履行職責的行為模式與邊界促進,促進高質量發展等。
面向未來,馬杰表示,希望國家能夠加大對質量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快制定《質量教育法》,建立質量教育專門的研究平臺,營造重視質量、堅持高質量發展的良好社會氛圍。
(趙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