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國的大學英語教育大多是通識教育,但隨著分工具體化,人們學習英語的目的也不盡相同,一些高校也試圖開展專業教育。但我們真的需要專業教育嗎?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又孰優孰劣呢?
7月27日,2019年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上,復旦大學蔡基剛教授就該主題進行了一場精彩的演講。
復旦大學蔡基剛教授
中國已不是典型的外語教學
說到中國的英語教育,其本質上是對外英語教學。對外英語教學活動中,我們首先遇到的一個問題是英語在教學過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外語或是第二語言呢?蔡教授首先為我們梳理了EFL(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這兩個概念。EFL指的是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用于整個教學過程,ESL則是將英語用于教育、政府活動以及商業活動中。對此,他表示現今中國的英語教育已不是典型的外語教學,而是顯示出強烈的二語特征。
但他指出中國的外語高校的英語教育卻始終停留在外語教學上,直到今天還是在開展與中小學英語一樣的同質化教學,即以打基礎為核心的通用英語和提高文化素質的通識英語。結果,40年來我們本土培養的科技人員和經貿人員始終無法用英語熟練地汲取他們學科或行業的信息,也無法用英語在研究和工作中進行有效的交際。
用科研項目促進大學生專門用途英語能力
對此,蔡教授認為大學教育改革勢在必行,認為外語高校應該更多嘗試采取專業教育。因為他認為公共英語具有強烈的專業性,只有為學生的專業學習服務,才是合格的公共英語教學。
那么應當如何進行專業教育呢?蔡教授認為開展基于項目的英語教學最為有效,讓學生能夠在自己感興趣和所擅長的領域內學習語言,是最為有效的也是最能提高大學生用英語從事專業學習和今后工作的能力。
(錢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