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度,小愛同學,Siri,我能把你們召喚出來幫我教英語嗎?在人工智能與生活日趨緊密結合的今天,把AI技術應用于外語教學已是大勢所趨。
27日下午,在2019國際英語教育中國大會分會場中,上海外國語大學的陳堅林教授主持了一場別開生面的關于人工智能應用于外語教學的小組討論會。陳教授與同樣來自上外的張艷莉教授以及來自江南大學的董劍橋教授,分別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介紹了AI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反思了這一技術的作用。
陳教授從宏觀的角度介紹了人工智能相關的核心概念,追溯了AI技術應用于語言教學的源頭。計算機應用于語言教學經歷了CALL (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CNLL (Computer normalized in language learning), CILL (Computer integrated language learning)和CDILL (Computer deep integrated language learning)四個階段,而后兩者被認為是AI技術的運用。
作為一個跨學科的科目(cross-disciplinary subject),AI技術結合了計算機技術、教育、信息科學、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等眾多領域的研究成果。在AI的主要概念中,陳教授認為,與英語教學關系最為緊密的是大數據、智能學習和學習行為分析。有效利用這些技術,能充分提高外語教學的效率。
上海外國語大學陳堅林教授介紹AI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而董教授則從批判性運用的角度反思了AI的作用,提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人工智能讓人更聰明還是更傻?”,并指出了隱藏在計算機輔助教學中的問題。這些問題包括:適應性學習系統可能誤導教師和學習者;自動批改系統有時并不客觀和公平;智能輔導系統未必真的智能等。他認為,AI只是一種算法,它只能通過計算,而非思考,來作出評價、預測和決定。
那我們如何克服AI的這些缺陷,讓技術更好地為我們的教學服務呢?董教授提出了一種混合系統(hybrid system),將傳統教學和機器教學結合,即教師+AI的模式。董教授提出的觀點在AI技術應用的熱潮中顯得尤其發人深省,引導人們更加理性地看待這一技術。
江南大學董劍橋教授在現場
張艷莉教授介紹了上海外國語大學把技術應用于外語教學的一個案例,即學校基于FutureLearn平臺開發的一個關于交際漢語的慕課(MOOC)課程。她詳細介紹了這一課程的設計理念、教學活動、學習者的特征,也指出了目前國內開發網上課程所遇到的挑戰,包括其可持續性以及如何保證教學質量和數量等。
上海外國語大學張艷莉教授介紹MOOC課程
這場小組討論從各個維度探討了AI技術在語言教學中的運用,有宏觀角度,有微觀案例,有對技術創造未來的期待,也有對技術的冷靜反思,贏得了在場的老師和學者們的高度評價。
(樓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