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來勢洶洶、破壞力巨大。大疫如同“大考”,與中國一同經受這場“世紀大考”檢驗的,不僅僅有眾志成城的中國人民,更有源遠流長的、發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中醫藥產業。
整體施治效用彰顯
日前,《柳葉刀》預印本發表論文(題為 《Predictive Value of the 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 for Diagnosis and Worse Clinical Course of the COVID-19: Findings from Ten Provinces in China》)。這一研究基于多中心、大樣本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實踐,對使用“清肺排毒湯”治療的患者進行系統性觀察,科學統計反應COVID-19患者臨床特征的各項理化指標,客觀剖析相關臨床價值。10個省43家機構共納入635例患者。
北京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樓宇烈先生,在所著的《中國的品格》中曾言到:“中醫的思想,不是僅僅針對于某一個具體的實際的病,而是從整體上來治療。用這樣一種整體的辯證的思維方式來看待一個生命體,應該說是中醫最根本的一個基點。治療要有整體的調適,只有整體的調適才能從根本上治好病。”
在此次抗疫的主戰場,主要收治新冠肺炎重癥和危重癥患者的雷神山醫院,中醫藥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針灸、六字訣、穴位敷貼、耳穴等特色療法在雷神山醫院上海中醫醫療隊廣泛運用,特別是針灸最受歡迎,打出了中西醫結合救治的“組合拳”。
據中央指導組成員、國家中醫藥局黨組書記余艷紅介紹,全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醫藥,占91.5%。臨床療效觀察顯示,中醫藥總有效率達到了90%以上。中醫藥能夠有效緩解癥狀,能夠減少輕型、普通型向重型發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促進恢復期人群機體康復。
老方新用指導康復
“面對傳染病,中藥的使用好比是迅速動員一個國家的軍隊防衛體系,旨在迅速抵御外來之敵(病毒),防止敵人對國家造成重大破壞。”北京中醫院院長劉清泉說,“比如化濕的治療,實際上就是提振軍民士氣,提升免疫功能。解毒的辦法,就相當于給入侵之敵當頭一棒。清熱的方法,是改變人體的內部環境,使病毒無可藏之處。”
在重大傳染病的康復階段,中醫藥的作用越發舉足輕重。今年三月,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印發《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恢復期中醫康復指導建議(試行)》,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恢復期治療中的特色優勢。《建議》由辨證論治、中醫適宜技術等六部分內容組成,全面系統地指出,有臨床癥狀伴或不伴肺部陰影、無明顯癥狀但肺部陰影未完全吸收者,需辨證治療。根據恢復期患者癥狀,列舉了肺脾氣虛證,肺胃陰虛證,余邪未盡、氣陰兩傷證三種情況下的用藥指導建議,并推薦了一系列中藥處方和補肺丸等中成藥。
據了解,以養無極牌補肺丸為例,其組方源自金元時期中醫古籍《永類鈐方》記載的經典名方補肺湯,距今已有689年。補肺丸是由黃芪、熟地黃、黨參、紫菀、五味子、桑白皮六味中藥材組方,并輔以蜂蜜遵循傳統蜜炙工藝炮制而成,歷經煉蜜、捏合、搓條等眾多工序,既利于藥效保存,又能增強補益效用。
建言獻策全面振興
“中醫學在我國抗疫歷史上做出了重要貢獻。此次抗擊疫情中,中醫藥參與面之廣、參與度之深、受關注程度之高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所長吳煥淦表示,如何將中醫藥列入公共衛生體系、在傳染病防治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是他此次帶上全國兩會的提案之一。他認為應當將中醫藥列為疫情防控“常備軍”。除了在《傳染病防治法》中加入相關條款,還應當建立中醫治療傳染病的“快速反應部隊”,同時加強中藥物資的國家應急儲備。
在近期召開的云南兩會上,政協委員焦家良提交了《關于促進云南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建議》提案,建議推行中藥材生態種植、強化藥材質量,推動中國傳統民族醫藥的發展,制定“云南少數民族傳統醫藥保護條例”,設立彝醫藥發展專項基金,加強彝醫藥機構專業化建設。
此外,在剛剛開幕的濟南人大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積極推進中醫藥傳承發展,辦好第三屆世界中醫藥科技大會,規劃建設中醫藥國際交流中心,加快“扁鵲小鎮”建設,新建國醫大師(名中醫)、中醫學術流派傳承工作室10個。
把握機遇企業圖強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中藥產業已基本形成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中藥農業為基礎、中藥工業為主體、中藥裝備工業為支撐、中藥商業為樞紐的新型產業體系,發展模式從粗放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產業技術標準化和規范化水平明顯提高,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和產品,中藥工業產值不斷攀升,逐漸成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具有獨特優勢和廣闊市場前景的戰略性產業。
以甘肅省為例,早在2017年,便積極貫徹落實國務院印發的《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實施方案,全面推動全省中醫藥事業健康快速發展,推進中醫藥生產現代化,推進中藥工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建設,加強技術集成和工藝創新,提升中藥裝備制造水平,加速中藥生產工藝、流程的標準化、現代化,提升中藥工業知識產權運用能力,逐步形成大型中藥企業集團和產業集群。
在政策的引領下,甘肅省西峰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為保持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更好地推進企業創新,與蘭州大學藥學院、甘肅輕工研究院、隴東學院、西北大學等院校及甘肅省藥品檢驗研究院達成合作意向和戰略合作關系,為公司不斷創新和人才培養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家已有50年發展歷史的中醫藥企業,在2019年實現銷售收入6.1億元,上繳稅款3421萬元。在此基礎之上,西峰制藥還計劃投資4.5億元完成轉型升級,規劃隴藥研、產、銷智能化發展藍圖,融入國家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方略,力求打造全產業鏈標準化創新發展的‘政-產-學-研’綜合性服務平臺,為大健康產業領域提供優質的技術服務和交流平臺,為振興隴藥、推動隴藥大健康走向世界,探索嶄新的可持續的發展思路。
不容置疑的是,“中醫出海,全球抗疫”是中醫中藥走向世界的歷史性機遇。在一系列政策的引領下,市場資金將加快向中醫藥行業傾斜,中醫藥產業以兼并重組作為重點發展方向。作為集合中國一二三產業優勢的中醫藥企業,一方面將更加注重品牌打造,增強向世界傳播的深度與廣度,一方面將升級藥品質量管理,奠定中國中醫藥健康規范化的輸出標準。相信隨著新醫改的不斷深入,我國的中醫藥企業必將迎來新一輪的黃金發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