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秘書長意娜發表演講。 中國日報記者 鄒紅 攝
中國日報網9月27日電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秘書長意娜認為,科技的進步和“一帶一路”倡議給黃河文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可能性。
25日,意娜在新時代大講堂上圍繞“一帶一路”建設與黃河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以流傳于黃河源頭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項目《格薩(斯)爾》為線索,對黃河文化中豐富璀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梳理,深入闡釋了非遺保護、文化生態保護與黃河自然生態保護觀念相結合,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發展邏輯與“一帶一路”建設相呼應的意義。
意娜指出,除了《格薩(斯)爾》,黃河流域還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建立了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其中有八個位于河流流域。
意娜說:“在中國文化中,黃河早已超越了一條普通河流的概念。它是一條富有人文精神和靈性的河?!?/p>
意娜同時指出,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以前很惡劣,不利于農業發展。 “環境的惡劣導致人們崇尚自然。因此,在黃河流域流傳著豐富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歌曲?!?/p>
意娜進一步指出,科學技術改變了黃河流域的農業并影響了文化的演變,從而改變了我們看待黃河生態系統的方式。
她認為,在黃河文化發展面臨的諸多新機遇中,除了科學技術外, “一帶一路”倡議也帶來了無限可能。她提出了“人天融合、東流西行”的概念,即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員和貨物在東西方之間暢通流動。
她認為,黃河文化節點城市應在新發展觀引領和新技術支撐下,以“人天融合、東流西行”的思路實現新發展。
2020年9月25日上午,以“黃河明珠,交響絲路”為主題的新時代大講堂在甘肅省蘭州市舉行。此次活動是第十屆蘭州黃河文化旅游節的重要環節,來自中國、法國、挪威、秘魯的數位嘉賓在大講堂上圍繞“一帶一路”建設、中華文明的世界性意義、黃河文化傳承與弘揚、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等議題發表了演講。意娜是演講嘉賓之一。
(編輯:劉世東 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