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國家試驗區建設,對景德鎮來說,是“金字招牌”,更是國家使命;是重大機遇,更是歷史責任。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文化是靈魂,人才是根本。9月24日至9月25日,記者隨“中部崛起勢正勁”網絡主題活動采訪團來到瓷都景德鎮,走進陶瓷博物館、御窯廠考古遺址公園、陶瓷創意園區和企業。據了解,景德鎮一方面堅持對內激活,發揮景德鎮作為藏龍臥虎之地、人才輩出之城,以及聚集三萬多“景漂”、五千多“境外景漂”的特殊優勢,充分激發他們的發展動力,讓人才的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充分涌流;另一方面堅持對外開放,深度融入“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積極策應江西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充分運用外部資源、外部支持、外部力量,做到五湖四海聚人才、不拘一格用賢才,構筑多元、立體、高層次的人才高地,為國家試驗區建設創造良好條件、注入強勁動力。
在青山綠水間的三寶村,沿街的陶瓷店鋪和陶瓷工坊讓人應接不暇,記者感受到了濃濃的創業氛圍。三寶村憑借自身的生態、陶瓷、歷史資源,聚集大量藝術家、設計師、國際創客等“景漂”“景歸”和本土匠人、企業,如今已成為陶瓷文化旅游產業聚集區。2015年以來,三寶發展多頭并進,項目建設、品牌打造、人才引進、產業聚集齊發力,引入洛可可設計公司,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陶瓷創業者前來投資創業,三寶蓬、真如堂、國際陶藝村等知名陶瓷企業和一批陶藝家紛紛落戶三寶,現已初具規模。
“景德鎮建設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要做好傳承和創新兩篇文章。”閑云居陶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段建平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按照這個路徑,其公司整合了藝術家、設計師和工匠團隊,整合了上下游資源,把藝術家的靈感,設計師的創意通過工匠呈現出來,實現“傳千年藝、創當代美。”
9月25日,記者來到到瓷都景德鎮,走進陶瓷博物館、御窯廠考古遺址公園、陶瓷創意園區和企業,近距離感受這座千年瓷都煥發的新光彩。
景德鎮充分發揮陶瓷文化的獨特優勢,以御窯廠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龍頭,全面實施老街區、老廠區、老里弄、老窯址等元明清瓷業遺存保護和修復,再現1000年陶瓷文化遺跡、600年御窯文化遺址和100年陶瓷工業遺存,把陶陽里歷史街區打造成為國際文化地標和人才交流平臺。
景德鎮御窯廠遺址是我國唯一一處能全面系統反映官窯陶瓷生產和文化信息的歷史遺存。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結束于清宣統三年(1911年),歷經明清兩朝27位皇帝,為皇帝燒造御瓷長達542年。御窯廠地位特殊,價值唯一,與長城、故宮一樣,不僅是江西,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
走進御窯廠遺址,從御窯廠大門通往龍珠閣的主干道兩旁,記者看到,這里的景觀早已煥然一新,不僅山體山形作了修復,周邊高臺擺上了一批匣缽,路邊的燈光亮化工程也已基本完工,而原本的水泥路面更是替換成了老青石板進行鋪裝,青石板兩邊采用了景德鎮的特有元素——高嶺土瓷沙、渣餅作為裝飾。
悠久的制瓷歷史和豐富的陶瓷遺存,是景德鎮的最大優勢、最大資源、最大財富,也為景德鎮集聚人才提供了最大平臺。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隨著景德鎮市全力以赴推進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御窯廠遺址得到了進一步的保護和完善,多方力量同時發力,修繕資金迅速到位,建設團隊火速奔赴現場。規劃、征遷、修繕,經過精心設計、修舊如舊的復原,御窯廠周邊重現光彩,新的希望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記者還了解到,御窯廠遺址作為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核心區的“一軸”,是開展保護陶瓷文化傳承創新工作中的核心。《景德鎮市御窯廠遺址保護管理條例》已經正式施行,對御窯廠遺址保護范圍、御窯廠遺址保護管理工作的原則和體制等方面進行了規范,明確了政府及有關部門的職責,這標志著御窯廠遺址保護管理工作走上法治管理軌道。
高標準建設以陶溪川為主體的國家級文創街區,以陶瓷智造工坊和手工制瓷名坊園為代表的陶瓷產業園,打造國家陶瓷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基地,為國內外陶瓷從業人員和“景漂”“景歸”創新創業、展示才華、圓夢出彩提供廣闊平臺和發展空間。(王健攝影)
(中國日報江西記者站 王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