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山東11月24日電(記者 孫汝)22日,中央網信辦“決勝2020”網絡主題活動山東站媒體采訪團來到山東棗莊市,探尋其扶智脫貧改善鄉村面貌所取得的成效。
扶貧項目“牽手”石榴產業 生態農業觀光讓游客“榴”連忘返
圖為棗莊嶧城區榴城文旅消費扶貧產品展館內展示的石榴。 孫汝 攝
榴城文旅公司打造的“榴禮”品牌系列產品,通過深度挖掘當地文化內涵,創意開發包裝石榴系列產品,發揮商貿流通等物流服務網絡和綠色通道作用,向全國統銷統供特色扶貧產品。
嶧城區大理峪石榴休閑莊園是嶧城區榴園鎮與底閣鎮“聯鎮共建”的扶貧項目。一棵棵石榴樹,從育苗到種植再到采摘,種植戶們接受著專業技術人員的悉心指導,石榴產業帶動兩鎮近4000人實現了穩定長久脫貧。
圖為嶧城區大理峪石榴休閑莊園。 孫汝 攝
近年來,當地先后整合2017年入資豐源集團等11個產業項目資金602.4萬元,統籌2020年各級扶貧資金181萬元、扶貧協作資金150萬元,共計933.4萬元,推動產業扶貧項目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由單一到多元,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動鄉村振興。
一整套脫貧致富“組合拳”打下來,大理峪的區域近郊游品牌不斷做靚,脫貧攻堅成果得到了全面鞏固。正因選擇了一條以石榴產業為中心,石榴產業和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有機銜接發展特色產業的道路,大山里的小鎮群眾不需要背井離鄉就能增收致富。
葫蘆上雕出“福祿”經,特色旅游趟出村民脫貧致富路
圖為制作者王超在葫蘆上烙畫。 孫汝 攝
交通閉塞、進出困難、地廣人稀、樹多村窮,這曾是位于棗莊市山亭區徐莊鎮葫蘆套村的真實面貌。過去葫蘆套村的村民主要依靠種植花椒、核桃、板栗、玉米等為生,曾是棗莊市級貧困村。如今,葫蘆套村依托生態資源的豐富優勢,把發展鄉村旅游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打造出葫蘆種植、采摘、觀賞等特色鄉村景觀,外地打工村民紛紛回鄉創業,許多客商也紛紛涌入這里尋求投資合作。
為突出葫蘆文化在景觀、設施中的應用,村里不僅建起了葫蘆景觀長廊,還設有一處福祿文化藝術館。文化藝術館中展示了3000余件葫蘆烙畫、押花、雕刻、彩繪等多種工藝制成的藝術品,并吸引了一批繪畫、書法、雕刻等藝術家和愛好者進駐,還有人專門講解葫蘆文化以及工藝品制作過程。
從“窮命莊”到“興隆莊”看石頭房里的村民如何脫貧
圖為村民在磨豆漿。 孫汝 攝
建村200多年,從“窮命莊”到“興隆莊”,再到現在家家戶戶搬進二層小洋樓的新村社區,棗莊市山亭區山城街道興隆莊的村民們以前那段貧窮到說不上媳婦的歷史一去不復返。如今,依靠發展鄉村旅游,老村的石頭房子幫助他們摘掉貧困的帽子,過上了好日子。
圖為翼云石頭部落旅游村的“腳印水街”。 孫汝 攝
為了徹底扭轉貧困的局面,近幾年,棗莊市山亭區嘗試對這里進行保護性開發。當地政府對舊村實施了整村搬遷。投資2600萬元,建設了1.2萬平方米安置房,將全村102戶原村民全部搬遷到水、電、路設施齊全的小康樓,群眾的居住環境得到徹底改善。同時,再著力把村莊舊址塑造成一處獨具特色的旅游景點,更好地發揮其資源性效益。
“愛心超市”扶貧也扶志,“小積分”推動脫貧“大變化”
圖為水泉鎮青蓮村“美好生活互助會”第五小組組長王廣付在“愛心超市”外。 孫汝 攝
位于棗莊市山亭區水泉鎮的青蓮村,由青蓮自然村和桃花蔣自然村組成。六百多人的小鎮上,有20家貧困戶在這里生活。
長期以來,這里的扶貧模式都是采取給錢、給物的老辦法,不少貧困戶都存在“等、靠、要”思想。如今,“美好生活”互助會的成立,還有棗莊市第一家“愛心超市”的設立,正源源不斷地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樹立起自我脫貧、我要脫貧意識,實現貧困戶物質、精神雙脫貧。
第五小組組長王廣付告訴記者,自己平時除了打掃家里的衛生還會打掃村里的衛生,“我們貧困戶接受了很多幫助,也應該有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