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據了解,2019年以來,按照“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溝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要求,寶豐縣先后投資1.53億元,新建高標準農田7萬畝,項目區每年可增收糧食1050萬公斤,惠及農戶15236戶,增加農民收入2310萬元。
四月清和雨乍晴,4月13日,走進平頂山市寶豐縣高標準農田商酒務鎮項目區,春風十里,盡芥麥青青,筆直整齊的樹木站立在平整寬闊的田間道路兩側向前不斷延伸,田間麥浪隨風輕拂,不遠處工作人員正在進行竣工驗收。
春去秋來,這片沃土年復一年耕耘希望,收獲美好。據了解,2019年以來,按照“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溝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要求,寶豐縣先后投資1.53億元,新建高標準農田7萬畝,項目區每年可增收糧食1050萬公斤,惠及農戶15236戶,增加農民收入2310萬元。
變“望天田”為“致富田”
寶豐縣堅持“先規劃后實施、先整合后推進”充分考慮群眾意愿、發展需求、資源稟賦等因素,全縣一盤棋,上下一條心。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帶頭上陣,第一時間解決各類“卡脖子”問題。鄉鎮與項目施工單位人員更是24小時吃住工地,隨時解決各類突發問題。龍王溝鄉村振興示范區負責人趙振華介紹:“針對示范區水資源匱乏問題,我們采取‘提灌’節水灌溉模式,選取最高位置建設了一個2500立方米蓄水池,在凈腸河河道里建了漫水橋和提灌站,雨時能蓄水,旱天能灌溉,將8000畝‘望天田’變成了‘致富田’。”
變“粗放型”為“智慧型”
從精耕細作到精準農業,如今的農田內裝備的物聯網水肥一體機,可實現核心區5000畝土地噴灌全覆蓋、水肥精準化,年節水量達35萬立方米、節省施肥費用十余萬元。示范區配備測土配肥機、聯合收割機等現代農業設備,原來需要八天收割的糧食,現在三天就可以收完。“以前種地施肥都是一炮轟,現在種地都現代化了,施肥少量多餐,俺在手機APP上點一下,定期就能自動施肥,1000畝的地,兩天就澆完了,省事兒的很!今春雨水多施肥足,俺看今年的收成中!”該縣商酒務鎮趙官營村種糧大戶閆現高高興地說。
變“一家管”為“大家管”
在趙莊鎮官衙村,村干部在田間逐一查看田間的路基、機井設施。寶豐縣通過監理“盯”、專人“查”、村干部“看”、第三方驗收多方合力,做好對高標準農田關鍵環節監督,構建監理、業主、鄉村、第三方共同參與的監管模式,確保工程建設質量。按照“誰受益、誰管護”的原則,實行縣、鄉、村分級管理,構建政府主導、群眾主體、社會參與的“三位一體”管護機制,確保高標準農田工程管得住、用得好,長期穩定發揮效益。
變“分散經營”為“集中經營”
龍王溝鄉村振興示范區內,油菜花鄉村旅游節伴著春風盛大開幕,田野中一望無際的萬畝油菜花海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利用高標準農田種植油菜發展“美麗經濟”,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寶豐縣采取流轉或托管的方式,將土地合零為整,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進行規模化經營,統一開展耕、種、防、收等生產服務。康龍公司對流轉的7500畝土地集中經營,發展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年產值達1.2億元,安排就業崗位137個,每年增加群眾務工收入80余萬元。據了解,新建的7萬畝高標準農田中,已有5萬畝集中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提供了新路徑,最大限度發揮了高標準農田效益。
“今年,我縣已謀劃高標準農田項目4萬畝,在堅決防止耕地“非糧化”同時,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上出新招,在提升農業質效上求突破,在促進農民增收上作文章。為建設全國轉型發展示范市、爭當中原更加出彩樣板區貢獻寶豐力量!”寶豐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文勝偉信心滿滿。(寶豐縣委宣傳部供稿 劉爽)
(劉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