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4月29日訊(記者 林伊人)近日,中國網記者跟隨“中國有約A Date with China”國際媒體主題采訪團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了解壯錦技藝帶動當地婦女脫貧致富的典型做法。
壯錦是廣西壯族傳統手工織錦,與云錦、蜀錦、宋錦一同被譽為“中國四大名錦”,壯錦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6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崇左市龍州縣雙蒙村板池屯,當地一家企業聯合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廣西織繡發展研究會建立了龍州壯錦技藝工坊。2018年,工坊成為全國首批“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今年39歲的李冬蓮,原本是當地的貧困戶,她從14歲開始同母親學習織錦,2016年來到“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織錦。她說,“我的父母和弟弟身體都不好,家里的土地又少,以前靠種甘蔗一年只有2萬元的收入。加入工坊后,每天只需在家織錦2到4小時,既不影響農活,還可以照顧老人和孩子,一年可以多收入2萬元。”
李冬蓮憑借自己的雙手,織出了美麗的圖案,也織出了幸福的生活。在加入工坊當年,李冬蓮就脫貧了。“我還動員身邊的婦女一起加入工坊。第一年,工坊有38位織女,到了第二年,有43位,現在已經有將近60位了。”李冬蓮說。
記者了解到,雙蒙村170多戶中有54戶加入“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其中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8戶,人員最大年齡75歲,最小年齡12歲。這些“繡娘”“織女”在兼顧農活、照顧家庭的情況下,年收入可以達到1萬元以上。2019年7月,工坊中的18戶貧困戶全部脫貧。
“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建立為這些貧困地區婦女提供了居家就業創收的機會,也解決了留守兒童的隔代教育和留守問題。在幫助這些貧困地區婦女獲得收益的同時,也讓廣西傳統織繡文化得到傳承與發展。
記者了解到,2019年,這家企業與意大利中意文化交流協會共同建立了廣西壯錦文化推廣協會和設計中心,打造壯錦品牌。該企業負責人表示,壯錦有很大的國際需求,目前已經接到第一批歐洲訂單。蘊含中國文化的壯錦,正走向世界。
(林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