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4月30日南寧電(曹靜 徐子茗)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壯錦織工陳師傅有著自己的理解。
“從我奶奶那輩開始,一直到我這輩,就靠織壯錦維生。”陳師傅說,“我的兩個孩子已經不做這行了,但我會把手藝教給他們,把技藝傳下去,只是不像我們一樣要靠這個手藝吃飯。”
在現代機器的沖擊下,產量低、價格貴的手工織錦沒了銷路,加上工作辛苦,很多年輕人都放棄了從事這一行。
起源于宋代,在壯文里意為“天紋之頁”的壯錦遇到發展瓶頸。帶著傳承文化的重任,這項古老的技藝需要翻開新篇章。
4月28日, “中國有約 A Date with China”2021年國際媒體主題采訪活動來到廣西南寧,走進一家壯錦文化藝術產業基地,在廣西壯錦博物館館長賀定鈺的介紹下,了解壯錦文化和現代化生產。
采訪團走訪壯錦文化藝術產業基地
傳統技藝守正創新
“以前家里老人都是用排子機、竹籠機這類傳統機器手工織錦,”陳師傅說,“織好后都存在家里,等著買家上門。”據陳師傅介紹,手工編織壯錦的效率很低,半米長十厘米寬的壯錦需要四五天才能完成,生產機械化后,隨時都能買到更便宜的壯錦,讓她的老一輩家人失去了客戶。
要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手藝,更需要創意和現代化營銷手段,這是賀館長的觀點。
“沒有創意,沒有現代的營銷手段,傳統手藝不管怎么傳承都無法改變即將失傳的現狀。”她說。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壯錦,基地2019年與意大利中意文化交流協會共同建立了廣西壯錦文化推廣協會和設計中心,將壯錦品牌化。
“我們用壯錦做的家居、手袋,就是一種創新,很受消費者的歡迎。”賀館長說。她認為,傳統的技藝不能總停留在傳統的模式上,要把壯錦改良做細,不斷改良材料,將壯錦的產品多元化,才能做大市場。
基地展示廳展出的壯錦家居
創新的經營方式不僅讓壯錦擁有了更廣闊的市場,“非遺+扶貧”的模式還給當地人帶來增收,脫貧致富。據介紹,織工每天織錦2至4小時,能兼顧農活,年收入能一萬元以上。
“利用這里少數民族的特色讓當地人脫貧,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棒的事情。”中國日報網美籍記者艾琳((Jocelyn Eikenburg))說
艾琳體驗手工織錦
守正創新的根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熱愛
如果讓陳師傅選擇,她也更傾向于將壯錦生產機械化,因為效率更高,但她不會放棄手工織錦。
“我們會織錦手藝,其實心里也感到挺舒服的。”陳師傅說,“雖然我們不會其他的,起碼我們還會一門手藝。”她說。
平時空閑了,她和家人也會織錦。
“我姑姑現在七十幾歲了,還是會織錦。她覺得自己做了一輩子壯錦,都沒有給自己留下什么,現在我們做的,都是留給自己和家人的。”陳師傅說,“留個紀念。”
隨行的加納籍網絡自媒體人羅伯特·那尼(Robert Nani)穿上了一套壯錦民族服飾,也感受到手工壯錦的魅力。
“手工有手工的價值。”那尼說,“機器做的東西是你有我也有的,但手工不一樣,是用心做出來的,以后不穿了,可以收藏起來做紀念品,留一百年都沒問題。”
那尼了解壯錦技藝
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賀館長和所有人的感情是一樣的,只是多了一套讓傳統延續下去的辦法。
“我最初的工作是和民族文化有關的,了解到會壯錦手藝的老人一個個離開,我很難過,想要做點什么,把我們的傳統文化留下來。”她說。一直以來,她和團隊在收集整理壯錦的制作工藝和標準,利用大數據技術,將傳統文化用數字技術保存下來。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賀館長說,“我們不僅要傳承好傳統,還要整理好,保護好。”
視頻拍攝/剪輯:徐子茗
采訪/文字:曹靜
編輯:李海鵬
(曹靜 徐子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