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1月26日電 美國《紐約時報》11月24日報道稱,美國特朗普政府曾經奢望依靠加征關稅“懲罰”中國,但事到如今,付出代價的卻是美國自身。
2018年,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對進口自中國的集裝箱拖車和一系列其他商品加征關稅時夸口,關稅將保護美國制造商免受不公平競爭。拜登總統上任后依舊維持了這些關稅。美國聯邦政府今年征收的關稅將超過以往任何一年。
文章說,支持本土制造業本是一個有價值的目標。然而,美國政府決定依靠限制競爭,而不是進行長期投資來幫助企業,這是一種既昂貴又適得其反的懶惰做法。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征關稅看起來像是在懲罰中國,但關稅的成本卻要由美國人支付。
包括一些拖車制造商在內的支持者認為,為了保住工作崗位,小幅提價是值得的。事實上,過去類似政策的例子表明,這種邏輯是錯誤的。
例如,2009年,奧巴馬政府對中國輪胎征收關稅,以求保護國內制造商。關稅保住了逾1200個輪胎制造崗位,成本是每個輪胎的價格提高了約25美元。
如果這似乎是一個合理的交易,考慮一下,把新增成本加起來等于美國消費者每年在輪胎上要多花逾10億美元,或者說他們為保住每個崗位花了100萬美元,而此類工作崗位的年均工資約為4萬美元。如果政府給工人發工資,讓他們不生產輪胎,那也許才是非常經濟的做法。
芝加哥大學和美聯儲經濟學家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特朗普政府2018年對進口洗衣機征收的關稅創造了1800個就業機會,每個就業機會給消費者增加的成本卻高達81.7萬美元。
此外,雖然一些工作機會增加了,但也有一些工作機會減少了。美聯儲的一項分析發現,特朗普的關稅甚至沒有增加制造業的就業,因為減少競爭的好處被一些零部件的成本增加和報復性關稅所抵消。
一些國內行業,比如鋼鐵產業,已經獲得過幾輪政府政策保護,均未見成效。其他一些產業,比如皮卡制造商和糖種植者,已經處于聯邦的工業保護計劃下幾十年。
文章最后強調,拜登政府應該與特朗普的破壞性關稅政策徹底決裂。正確的解決辦法很簡單,卻并不容易:支持創新,為企業蓬勃發展創造良好環境,確保員工從中受益——并停止過度擔憂。
(編輯:齊磊 劉世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