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12月20日電 英國《金融時報》12月19日刊發評論文章稱,有關中國“共同富裕”的新聞已經進入到美國主流電視節目,美國應該學習中國推動共同富裕的經驗,特別是在經濟增長方面,更加注重質量而不是數量。
文章說,過去幾年,中國實施銀行業改革、重組地方政府債務、推出針對大型科技公司的反壟斷措施。北京做了美國在次貸危機之前沒有做的事情,提前識別有問題的公司,在泡沫拖累其他經濟領域之前解決問題。
打擊投機和債務的舉措可能會暫時抑制經濟增長,但這不是一件壞事。Syzygy投資咨詢公司(Syzygy Investment Advisory)創始人威廉?卡拉南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表示,這些努力代表了一種“量化緊縮”,表明中國將經濟增長重點從數量向質量的轉變,更加關注清潔能源、智能基礎設施和數字經濟領域。
這是中國努力在實現自力更生和自主創新的基礎上構建經濟“雙循環”的努力,目標是提高高增長行業的生產率,實現可持續發展。從地緣政治到環境等各種原因來看,將本地生產與不斷增長的本地需求聯系起來也是明智的。
作者認為,這是一項對北京來說非常合理的戰略。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應該考慮如何為自己的未來打造一個新的經濟生態系統。
此外,美國可以從中國學到的另一個經驗是,讓商業領袖為不當行為承擔個人責任的重要性。
文章認為,經過公正審判,將違法高管送進監獄,并在危機來臨前遏制公司的過度投機行為,這是一件好事。
中國最近在保護投資者計劃和證券法方面做出了改進。今年11月17日,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對康美藥業原董事長、總經理馬興田等12人操縱證券市場案公開宣判。馬興田因操縱證券市場罪、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以及單位行賄罪數罪并罰,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康美藥業曾是中國最大的上市制藥商之一。
文章最后說,反觀美國,在近年來無數次的金融危機和公司丑聞中,有多少美國高管得到同樣的“待遇”嗎?
(編輯:齊磊 黨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