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堅持把開展撂荒地整治作為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舉措,通過黨建引領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大力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把社會化服務、合作社流轉作為撂荒土地整治、復墾生產、產業發展的有效手段,大力推動耕地撂荒整治,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通渭縣通過撂荒地整治、春小麥種植、玉米套種大豆等項目補貼900萬元,充分調動新型經營主體參與撂荒地整治的積極性,有效解決了部分撂荒地無人耕種的問題。截至目前,全縣共排摸出現存撂荒地4.27萬畝、涉及農戶16121戶。2021年以來,全縣共完成整治面積12.08萬畝。
發展村集體經濟項目
通渭縣通過50萬元的黨建引領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項目,在18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創建18支農機社會化作業隊,為缺少勞動力農戶提供“耕、種、防、收”多環節、全方位服務,對切實無人管理、舉家外遷承包戶,由村集體經濟組織兜底保障、統一耕種,僅2021年村集體經濟組織參與整治撂荒地1萬畝以上,不僅成為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新渠道,而且為全縣撂荒地整治實現托底。
發展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
分散的小農戶和畜力種植效益低下,是造成近年耕地撂荒的關鍵因素,機械化、集約化種植已成為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今年,通渭縣落實大型農機補貼500萬元,針對大馬力農機具采取雙補政策,僅第一季度增加動力機械309臺、配套農機具859臺(套),大大提高了農機社會化服務能力和范圍。特別是結合近兩年的社會化服務獎補資金700萬元,有效解決了缺少勞動力的農戶在耕、種、防、收各環節的生產困難。
“通渭縣堅決扛起保障糧食安全政治責任,以‘長牙齒’的硬措施保護耕地,狠抓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撂荒地整治,堅決保障耕地面積不減、糧播面積不減、糧食產量不減,牢牢守住糧食安全底線,切實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作出通渭貢獻。” 通渭縣委書記謝占武說。
(中國日報甘肅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