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獎選手與頒獎嘉賓合影
近日,第三屆貴州武林精英賽暨《中國武術段位制》活動在全國武術之鄉清鎮市圓滿收官,近800名貴州“武林人”匯聚一堂,切磋技藝。
據了解,自2019年落地清鎮以來,貴州武林精英賽已成功舉辦兩屆。此次比賽也是清鎮市舉辦武林精英賽以來規模最大、等級最高、項目最多的群眾性武術大賽,吸引了全省各地武術館、院校、機關、農村等51支代表隊近800名武林豪杰參加。
比賽設拳術、太極拳、器械、太極器械、對練、集體6個大類140多個小項,包括南拳、長拳、少數民族拳種以及貴州本土地方拳種等競賽項目,為各武種搭建了交流溝通、以武會友的大舞臺。
拳術類比賽現場
比賽現場,各年齡段武術人各顯身手,十八般武藝贏得觀眾陣陣掌聲,其中不乏父子、母女、爺孫輩的選手們。“賽事參與人數多,涵蓋了各年齡段,作為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厚文化底蘊的運動項目,武術得到了全民推廣和普及。”貴州武林精英賽仲裁主任李克俊告訴記者,“本屆參賽選手年齡層次更加豐富,更勇于在比賽中挑戰自己。”
器械類比賽現場
除了常見的刀槍劍棍,武術考試現場還有牧羊鞭、扇子、彎刀、板凳等各種器械,少數民族武術大放異彩,“看家絕活”讓現場觀眾直呼過癮。
“民族武術同樣也需要大力弘揚,我會繼續堅守、傳承。”今年51歲的吳大衡是凱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武術》代表性傳承人,也是凱里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負責人,習武36年。在比賽中,吳大衡和他的團隊用獨創的苗家牛王刀法、板凳等技驚四座,贏得觀眾和評委喝彩。“苗族武術是我們的瑰寶,要讓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發揚光大。”
“比賽并不只是分數高低,還在于切磋,更在于弘揚中華國粹文化,傳承武術精神。”大賽仲裁委員曾永年說,武術文化所包含的內外兼修、和諧共生是每一個習武之人應該大力弘揚的。
7歲的劉家潔小朋友對武術感興趣,“我很喜歡武術,所以告訴爸媽要學武,已經練了2年,感覺身體變結實了。”這次來比賽他很想和其他武館的小朋友比一比。
“從小我就有一個武俠夢,生完孩子半年后我就學練太極,2年多來身體恢復得非常好,我會一直堅持下去。”26歲的何蘭是一位年輕的寶媽,賽場上一招一式盡顯剛柔之美。
拳術類比賽現場
大賽總裁判長鐘明英說:“習武不再是中老年朋友的專屬,越來越多的幼兒、青少年等年輕群體參與其中。” 她認為,中華傳統武術已成為貴州全民健身發展的一大選項,不再受年齡、場地和時間的限制。(中國日報貴州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