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于、原創于南明河治理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在8年前沒有技術標準,南明河治理項目的成果得益于政府主導、科技支撐以及全民參與,通過機制創新、依法治理實現長治久新。”
近日在貴州省貴陽市舉辦的2022(第四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上,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水環境與水生態分會副會長、中國水環境集團董事長侯鋒博士圍繞國際首個城市尺度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的創新實踐——貴陽南明河的流域水環境治理,進行了學術案例分享。
據介紹,中國水環境集團對南明河的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了認真、系統的研究,首創性提出了“適度集中、就地處理、就近回用”的系統規劃治理理念,一改全世界“大集中”處理排放的傳統技術路線。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在南明河流域沿岸星羅棋布新建、改擴建下沉式再生水廠21座。
“過去城鎮污水是把它當做污染物來進行收集,再到城市邊緣去處理排放,南明河案例就打破了全世界百年來走的這條路線,把城鎮污水作為穩定的城市水資源來進行科學的收集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大大節省了投資,提高了水環境利用率。”侯鋒介紹道。
通過創新技術,節省投資45%,節省土地千余畝,再生水向南明河進行5億方/年的生態補水,南明河逐步恢復流域生態系統功能,重塑了南明河生態多樣性,河道自凈能力提高,建立了可持續的生態河道健康體系。
“我了解到貴陽南明河經過多年治理,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如今已蛻變成一條景觀之河、生態之河。”多次到訪貴州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駐華代表涂瑞和,對發源于南明河治理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表現出極大興趣,想要了解和學習該系統的創新思路和技術路線。
他表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高度重視與中國的合作,支持中國在地區和全球環境治理進程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時支持分享中國的經驗和良好實踐。
南明河不僅回到了魚翔淺底、白鷺翻飛初面貌,更完成了國際首個城市尺度的分布式下沉再生水生態系統應用以及廠網河湖一體化模式的工程實踐。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濤認為,貴陽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特別是貴陽以“水清、岸綠、景美”的南明河水環境治理模式,對于我國大中城市的水環境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過程,就是將生態產品所蘊含的內在價值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過程。目前,南明河進入了第九個治理年代,河道生態修復185公里,水質實現長年Ⅳ類、連續8個月Ⅲ類,實現了水資源的100%利用,沉水植物覆蓋率達80%。
侯鋒表示,隨著城市的發展,通過不斷復蘇河湖生態,南明河所帶來的美好生態環境,將持續不斷轉化為經濟效益,繼續為貴陽的高速發展保駕護航。(中國日報貴州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