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產業脫貧等十項工程,65.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進入小康;大力實施特色產業提質等“六大行動”,打造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示范區——
湘西州,“首倡之地”答卷美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李寒露 彭業忠 通訊員 喻陽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精準扶貧”首倡地,是新時代紅色地標,是我省唯一的少數民族自治州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也是我省唯一同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地質公園的市州。
歷盡天華成此景。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湘西州經濟社會發展最快的十年,是人民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最強的十年——65.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人民生活實現歷史性跨越,城鄉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
7月29日,雄偉壯觀的吉首市矮寨鎮矮寨大橋。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李健 傅聰 攝影報道
十年來,從貧困到全面小康,土家苗寨舒畫卷,深山明珠展新顏。張吉懷高鐵打開“山門”,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峽谷國家5A級旅游景區等400多個世界級、國字號生態文化旅游品牌,讓八方賓客領略“首倡之地”的驚世答卷。
擺脫千年絕對貧困,創造脫貧攻堅鮮活樣本
中國的脫貧故事,在2013年寫下深情而濃重的一筆。這一筆,就從曾有“中國盲腸”之稱的湘西州開始的。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在這里,總書記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重要論述。
一場艱苦卓絕、波瀾壯闊的脫貧攻堅戰從十八洞村發起。在這場大戰中,湘西州交出一份怎樣的答卷?
答案在石拔三大姐的笑容里,在十八洞礦泉水的清甜里,在獼猴桃基地的累累碩果中,在一幅幅精美苗族特色繡品的花草樹木、花鳥魚蟲中,在紛至沓來的八方游人的喜悅中……
山川草木為證。湘西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扛牢精準扶貧首倡地政治責任,把打好脫貧攻堅戰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舉全州之力向絕對貧困發起總攻。
連續7年出臺關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的州委1號文件,以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為主戰場,1742個工作隊對全州1110個貧困村和632個有貧困人口的非貧困村(社區)全覆蓋駐村幫扶;6萬余名黨員干部與16.5萬余戶貧困家庭結對幫扶。
栽下“產業樹”,收獲“幸福果”。湘西州有三分之二的貧困人口通過發展產業脫貧,鼓了腰包,富了腦袋。古丈縣茶葉產業托起貧困群眾致富夢,鳳凰縣為貧困群眾增就業興產業置家業,永順縣突出扶志扶智扎實做好增收文章,瀘溪縣發展“十大優勢產業”帶動農民增收,保靖縣做好做足茶旅茶城文章,龍山縣統籌推進脫貧攻堅“11項工程”凝聚強大合力……
保靖縣葫蘆鎮大巖村黃金茶園,村民趁著晴好天氣采茶。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郭立亮 攝
2020年,湘西州順利通過國家脫貧普查,實現8縣市全部脫貧摘帽,111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65.6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平均每年脫貧10萬人以上,消除了千年以來的絕對貧困。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1242元,是1978年的83倍,年均增長1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7853元,是2003年的5.3倍,年均增長10.3%。
花垣縣雙龍鎮十八洞村山泉水有限公司,工人在生產線上忙碌。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李健 攝
徹底擺脫絕對貧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湘西州大踏步邁進新時代。十八洞村榮獲“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湘西州創造了中國脫貧攻堅的鮮活樣本,成為了人類減貧史上的重要地標。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放大優勢升級興業之路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
湘西州委、州政府繼續扛牢首倡地的政治責任,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的同時,大力實施特色產業提質、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完善、引才聚智入鄉、文明鄉風培育、美麗鄉村升級、基層黨建引領“六大行動”,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鄉村振興好經驗好路子,努力把湘西州打造成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示范區。
以歌會友、以鼓傳情,來自湘黔邊區數萬名苗族同胞齊聚一堂,身著節日盛裝,長桌宴上品嘗苗族特色美食,載歌載舞歡度苗族傳統節日。7月4日,鳳凰“六月六”禾庫苗族銀飾節在禾庫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隆重舉行,吸引省內外游客12萬人次,實現旅游經濟增收500萬元。
豐收之鼓、迎賓之鼓、喜悅之鼓敲起來,苗家阿妹婀娜多姿跳起來。古丈縣墨戎鎮牛角山村,夯吾戎寨10余棟剛完成改造的特色吊腳樓里,龍耀華等脫貧村民在家中貨柜上,精心擺放茶葉、干菜等特色產品。自6月初恢復開業以來,牛角山村2個苗寨每天接待游客超3000人,受疫情沖擊沉寂兩年多的苗寨,又恢復了往日的熱鬧。
在脫貧攻堅中實施的系列幫扶舉措和大批扶貧項目,以及脫貧攻堅戰中培育的“永不走的工作隊”,成為湘西州推進鄉村振興的“基石”。湘西州是全國有影響力的獼猴桃基地、椪柑基地、百合基地、優質煙葉基地和全省最大茶葉基地。湘西還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一業興帶動百業旺百姓富”的好路子,旅游業帶動了10.2萬人穩定脫貧、50多萬人就業。
昔日的“扶貧車間”升級為“振興車間”,“扶貧茶”成為“致富茶”,“貧困寨”變身“景區寨”,脫貧群眾的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越發彰顯。
黨的十八大以來,湘西州聚力辦好民生實事,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花更多精力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把民生實事辦好,把著力點放在“關鍵小事”上。把美麗湘西建設與鄉村振興和全域旅游相融合,從美麗湘西的顏值、品質、氣質入手,讓各族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生活。
炊煙起處是故鄉,古樹掩映吊腳樓,脈龍界上游人眾,爛漫桐花入畫圖。湘西州縱深推進中國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加大1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4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3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172個國家級傳統村落保護力度,打造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州;培育鄉風文明,提升群眾素養,形成共建、共管、共享的基層治理模式。
青山綠水環繞,文明湘西共創。自去年11月推進全域文明創建來,湘西州圍繞“奮起直追、后來居上”目標,保持文明城市創建常態長效,一大批短板項目民生工程等獲得有序推進。截至目前,全州累計投入創建資金13.89億元,新建和修繕主干道緣石坡道、路面破損等2367處,新增無障礙廁所219個,改造老舊小區284個,改造農貿市場39個,新建標準化停車場271個,累計新增景觀小品1541處。
辦好民生實事的“成色”,決定湘西的“底色”。未來的日子,將有更多行動照見初心,更多暖意充盈武陵山區。
推進新型城鎮化,打開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辦一次會,興一個州。7月5日至6日,以“新時代紅色地標·武陵山旅游高地”為主題,集全民參與、開放共享、成果展示、經驗交流、創新發展、宣傳推廣于一體,展示湘西州山水之美、人文之美、生活之美、時代之美的湘西州首屆旅游發展大會在吉首市舉行,簽約文旅項目54個,引資總額達743億元。
6月25日,湖南大興寨水庫工程在吉首市開工,這是國務院今年重點推進的55項重大水利項目之一,工程建成后,可將吉首市中心城區峒河兩岸防洪能力提高至50年一遇,解決50萬人口安全飲水問題,灌溉農田2.47萬畝。
湘西邊城機場,咬定“年內建成首飛”的總目標,優化施工方案,掀起新一輪的建設熱潮,項目進度明顯加快。7月底,記者在位于花垣縣花垣鎮老天坪村的機場建設現場看到,威武挺拔的航站樓主體建設完工,按原定計劃進入鋼結構屋蓋安裝階段。
黨的十八大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湘西州堅持山區特點、民族特色、時代特征融合和宜居、宜業、宜游、宜養定位,大力推進州府城市建設、縣城擴容提質和產城融合發展。
今日的湘西,“一個州府核心城市、環吉首半小時通勤生態城鎮群、1小時旅游經濟圈、7個縣城區域節點、30個特色小鎮”新型城鎮體系基本形成。縣級以上城鎮建成區面積超過110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51.7%,州府吉首已成為耀眼的“武陵明珠”。
高鐵開通,縮短的是時間,拉近的是距離,更迭的是理念。
抓住高鐵、磁浮等機遇,鳳凰縣實施建設大古城、開發大苗鄉、服務大提質、市場大營銷、融合大發展“五大工程”,做強做優“大鳳凰、夜鳳凰、金鳳凰”,進一步唱響“神秘湘西·天下鳳凰”品牌,舞活舞好全州旅游“龍頭”;
古丈縣盡享高鐵紅利,隨著古羅大道拉通,以墨戎苗寨、夯吾苗寨等為代表的鄉村旅游井噴式發展,翁草、鬼溪等景點成為新的“網紅打卡地”,茶旅融合進入新時代。
湘西港一期建成,二期全面啟動,將成為湘西州乃至武陵山片區東部通江達海的唯一對外口岸;吉鳳融城大道開工建設,吉鳳融城發展邁出實質性步伐……
湘西州在山門大開的同時,將進一步解放思想、打開心門,打開高質量發展新空間。湘西州正主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一核兩副三帶四區”等國家戰略和省級戰略,在解放思想中闖出新路子,在開放發展中闖出新天地,打造中西結合部開放“橋頭堡”。
■我看這十年
陸金竹:幸福村里的“詩和遠方”
華聲在線全媒體記者 李寒露 通訊員 陳生真 黃澤原
陸金竹,廣西百色人,現在是吉首市矮寨鎮幸福村村民。2009年初,陸金竹嫁到幸福村。她見證了矮寨大橋2012年3月通車后,為深山苗寨帶來的巨大變化,也親歷了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峽谷景區成功躋身國家5A級旅游景區帶來的長期“福利”。
剛到幸福村時,陸金竹對這里的一切充滿了好奇,古老的苗寨、美麗的苗族服飾……這里仿佛就是沉睡中的凈土,與世隔絕。
但是,交通不便嚴重阻礙了發展,人們生活非常貧困。原以為走出了“十萬大山”的她,又“陷入”了另一座大山。因對家中老人和孩子不放心,她只得留在村里務農。
陸金竹清楚地記得,2012年3月31日那天,她和周邊十里八村很多村民一起,身著艷麗的苗族盛裝,天不亮便聚集在峽谷兩側臺地,見證矮寨大橋通車。從此,矮寨公路奇觀再也不堵車了,司機通過矮寨大橋大大節約了時間。這片沉睡的凈土,被慢慢喚醒。這里形成了一個涵蓋峽谷、苗寨、路橋在內的“矮寨奇觀旅游區”。
近年來,游客紛至沓來,探訪矮寨路橋勝景,一睹“公路之險”和“大橋之奇”,在這里賞民俗,唱苗歌。去年,矮寨·十八洞·德夯大峽谷景區成功躋身國家5A級旅游景區。現在,村民種的農副產品再也不愁賣了。掛在苗家阿婆胸前的不只是銀飾,還有一張收款的二維碼。村民們的腰包鼓起來了,村容村貌也發生了變化。電網改造,廁所改造……樓房多了起來,村里的一切,都在發生著喜人的變化。
從2013年起,陸金竹就在矮寨奇觀旅游區務工。2018年3月8日,矮寨懸崖棧道對外開放,陸金竹正式成為景區公司的一名員工。陸金竹的丈夫龍貴華,也在家人的勸說下,從外地回到家鄉,成為了矮寨景區專門負責飛拉達等高空項目的游客服務專員。“在家門口上班,既能掙錢,又能照顧老人、小孩,真好!”陸金竹感慨。
隨著收入的增加,家里購買了一輛代步二手車。每天早晨,安頓好老人和孩子后,兩口子一同自駕約15分鐘去景區上班,中午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用餐,下午再一起下班回家。“以后,我們再也不會到外地打工了,因為‘詩和遠方’就在我們家門口!”陸金竹說。
(李寒露 彭業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