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8月8日電 北京時間8月2日晚,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搭乘專機抵達臺北松山機場,竄訪臺灣,引發全球關注。
俄羅斯媒體《今日俄羅斯》網站近日的一篇報道,盡管中方對于佩洛西竄訪臺灣一事的回應看似有些淡漠,而事實遠非如此。
北京時間8月2日22時晚,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在眾目睽睽之下踏上了中國臺灣的土地,激發中國人的怒火。毋庸置疑,中國對此感到憤怒。在勸阻佩洛西竄訪臺灣的這場社交媒體風暴中,一些媒體對中國沒有采取更多干預措施阻止佩洛西訪臺感到失望,指責中國反應“軟弱”。推特上充斥著要求攔截佩洛西專機的“熱議”,還有許多人發推文稱中國不過是在“虛張聲勢”。
報道指出,這種對中國作出“即時回應”的迫切要求以及對局勢失控的預期顯然忽視了一個事實:在佩洛西竄訪臺灣后,中國即刻發出公告,宣布中國人民解放軍將于8月4日12時至7日12時在臺灣海域和空域進行重要軍事演訓活動,并組織實彈射擊。其中一些指定演習區域距臺灣海岸僅有12海里。此次軍事演習有效封鎖了臺灣的一部分領空。中國對“臺獨”挑釁也升級制裁措施。8月1日晚,中國海關總署宣布暫停臺灣100多家食品企業的進口,限制未完成更新注冊的臺灣廠商的產品輸往大陸。8月3日,國臺辦宣布,有關部門即日起對從臺灣地區輸往大陸的柑橘類水果和魚類采取暫停輸入措施,并決定暫停對臺出口天然砂。
然而,一些“閉門造車”的批評人士僅僅因為中國沒有選擇對美國政壇第三號人物佩洛西采取某種可能引發一場全面戰爭的軍事行動,仍在繼續嘲笑中國軟弱。報道指出,佩洛西竄訪臺灣行為的確是一次足以改變當前局勢的極端挑釁行為,確實需要作出某種回應,但是,認為佩洛西竄訪臺灣會引發二戰以來的最大沖突局面,則實在荒謬至極。此種思維方式違背理性、不符邏輯,且有悖常理。對佩洛西竄訪臺灣一事,中國政府很生氣,中國民眾更生氣,但中國政府并不愚蠢,也不沖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以來,經歷了多次的軍事行動。在朝鮮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毫不畏懼,與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展開正面交鋒;1962年,面對印度悍然向中國發動大規模進攻,中國邊防部隊進行了自衛反擊;1979年,越南在中越邊境上屢次挑起武裝沖突,中國展開自衛反擊戰,對越南發動大規模進攻。中國并不畏懼戰爭,在維護國家主權或阻止敵人戰略包圍等問題上更是如此。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會一時興起而盲目引發沖突。中國對待戰爭一向持謹慎態度。隨著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并與世界其他地區日益融合,發起沖突要承擔更高的風險,也更不利于中國的整體利益。
目前,對于中國來說,臺灣問題尤為嚴峻。中國將不惜一切代價捍衛國家統一,這一目標與美國破壞“一個中國”政策的圖謀相沖突。不過,這并不意味著戰爭是唯一的或首選的方式。相反,中國意識到,引發沖突會嚴重破壞實現國家發展和經濟增長的主要目標。中國認為,時間站在中國一邊,歷史就是最好的佐證。面對美方的做法,中方并未驚慌失措,爭著鞏固其主導地位。事實是,美方反而開始擔心自己正在衰落。盡管美國試圖遏制中國,并試圖將中國從亞太地區隔離出來,中國經濟卻已深入融入全球經濟,其軍事力量也隨之日益強大。
報道指出,無論中國最終是否獲勝,對于中國這次進行的軍事演習,美國將會采取何種行動來拉攏盟友已十分明顯。
報道認為,如果僅僅因為中國對佩洛西竄訪臺灣采取了應有的克制,避免與美直接發生重大戰爭,就認為中國的回應在某種程度上是“失敗”或“顏面盡失”,這種思維不但目光短淺,也是十分沖動。中國確實作出了很多聲明,這或許無益于預期管控,但會產生長期影響。簡單地拒絕一時興起轟炸臺灣,并不意味著中國放棄對“臺獨”收緊絞索。就像當初在香港一樣,中國的目標是在不流血的情況下取得迅速且具有決定性的勝利,確保其地位,同時付出最小的代價。
報道指出,對于中國來說,重要的不是8月2日晚上,而是未來的道路。中國的戰略是繼續鞏固自身在軍事、經濟和技術方面的進步,同時避免在短期內發生災難性的大國沖突。當然,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沒有“紅線”。
一個中國原則是公認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和國際社會普遍共識,是中國同各國交往的政治基礎,是絕不可逾越的紅線和底線。美眾議長堅持竄訪臺灣,挑戰一個中國原則的紅線。
報道指出,佩洛西意圖以一種新的方式引發中美關系緊張和對抗,但這只會讓中國在戰略選擇上變得更加明智和謹慎,也更具遠瞻性。此次事件遠非一場簡單的電子游戲。
(編譯:武文潔 編輯:王旭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