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電影檔,《萬里歸途》上映。撤僑的千難萬險,讓很多觀眾淚目。真實生活中,“12308”熱線給海外中國公民提供著穩穩的安全感。過去十年,我國組織實施緊急撤離海外公民行動10余次。今年初烏克蘭危機發生后,短短數日,5200多名同胞沿著一條條“生命通道”,安全撤離。
網友說,有一種安穩叫“我在中國”。新時代,我們常講“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從物質到精神,三個“感”環環相扣、內在關聯、不可分割。
我們的安穩,來自于“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堅定,來自于“能源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里”的決心。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民以食為天。中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從當年4億人吃不飽到今天14億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
武漢一家面館3天賣出3000份熱干面,需要一畝耕地產出的小麥;桂林人每天消耗米粉50萬斤,約需要200余畝稻田的全年產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緊緊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和15.5億畝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超過95%。
這十年,我國始終在確保能源安全上進行能力建設、制度建設。在實現“雙碳”目標過程中,努力確保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確保群眾正常生活。
“統籌發展和安全”,體現于方方面面的努力。手中握緊安全,前進更有底氣。
我們的安穩,來自于“為了保護人民生命安全,我們什么都可以豁得出來!”,來自于“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世紀疫情襲來之后,我國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總策略和“動態清零”總方針,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努力用最小的代價實現最大的防控效果。2021年,美國人均預期壽命下降到76.1歲,是26年來的最低點,而中國人均預期壽命是78.2歲。一個重要背景是,中美采取了不同政策應對疫情。
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健康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十年來,我國公共衛生防護網筑牢織密,90%的家庭15分鐘內能夠到達最近的醫療點,基層醫療衛生網絡基本實現全覆蓋。
這十年,“馬背法庭”“背簍法官”跋山涉水,深入田間地頭、百姓家中;全國法院受理案件數由2012年的1300萬余件增長到2021年的3300萬余件,全國法院平均當場立案率達到95.7%,“立案難”已成歷史;超1.3億份裁判文書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可供查詢,司法公開全面深化。
聚焦群眾所急所盼所需,“法與時轉則治”。民法典實施,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國家安全法規定了各領域國家安全的任務和制度措施,堪稱“安全寶典”。個人信息保護法打造“信息防火墻”,刑法新增高空拋物罪守護“頭頂上的安全”。“凈網”“斷卡”等行動,守護著群眾身邊的各種安全。
這張“最安全”的答卷值得一提↓↓↓
循著地圖App里新設的“村BA”地標,很多游客來到貴州臺江縣臺盤村打卡拍照,今夏村里賽事共接待游客50萬人次。2016年這里的標準球場建成,籃球賽就此規模化。我國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人數已超4億,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41平方米。
這十年,我們決戰決勝,完成了所有關于小康的目標,開始向著共同富裕扎實前進。共同富裕,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都富裕。今天,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美術館和91%的博物館已免費開放;“社區書房”“文化驛站”等溫潤人心;“考古熱”“博物館熱”“非遺熱”“古籍熱”,國潮國風,成為新時尚。
安寧祥和的底色里,生長出五顏六色的精彩人生。水果店老板趙杰6年時間寫了300多首詩,在網上火了;外賣小哥雷海為在《中國詩詞大會》總決賽逆襲奪冠;“背簍男孩”王發在青少年網球巡回賽收獲桂冠;中國石油大學食堂的廚師明志祥請假去北京冬奧會當裁判……“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他們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進步,被更多的人看見。“中國的70后、80后、90后、00后走出國門,已經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這就是自信。”
倉廩實、衣食足、身康健、心無虞。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為得來不易,更顯彌足珍貴;因為相互交織,更顯豐厚扎實。
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這是兩大奇跡。關鍵在于,我們經過艱苦奮斗,同時實現了它們。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