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版面截圖
貴州省德江至習水高速公路(正安至習水段)(以下簡稱“正習高速”)工程PPP項目今年榮獲國際道路聯合會(International Road Federation)唯一全球道路成就獎(GRAA)環境保護類獎項。
正習高速公路位于貴州省遵義市,線路全長130公里,自2021年7月正式通車后,公路將原來10小時的路程縮至1.5小時,為沿線群眾開辟更便捷的外出通道,為黔北區域經濟發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奠定了重要基礎。
因其在可持續發展領域貢獻突出,正習高速公路已成為其他交通建設項目借鑒參考的可持續范本。“項目貫徹落實‘雙碳’國家重點戰略決策,積極開展節能技術創新,建立低碳排放體系,有效控制和降低碳排放,將‘碳中和’理念貫穿于項目建設全過程,力求在技術、財務可行條件下實現碳排放及能源消耗最小化。”中建四局正習高速總工程師王端清介紹。
據了解,正習高速公路項目地處黔北山區,屬于高山深切割地形,沿線分布著3個自然保護區,2個省級風景名勝區,正習高速公路因此被譽為黔北最奇美的高速公路。“建設期間,為降低對生態環境的侵擾,項目盡可能優化線路,減少土方開挖面積約25%,回收利用表土約11萬立方米,并將棄渣場改造為公園等公共設施,有效改造土地72.28畝,同時工程建設通過技術和管理創新,減少碳排放約2.38萬噸,隧道路段均采用智能照明,運營時每年可減少用電量約600萬度,最終與公路沿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實現生態共融。”王端清解釋。
公路建設過程戰勝了山區環境問題,又迎來特殊地質挑戰。如,習水段的“天城壩隧道”是整個項目建設當中難度最大、安全風險最高的控制性工程,該隧道位于仙源鎮煤礦豐富的地區,建設中要穿越六道煤層,其中最后的煤層厚度達到13米。
王端清表示,在項目設計階段,建設團隊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提前針對各類質量通病進行分析,并制定預防和整改措施。對瓦斯隧道采用超前探測和預報瓦斯濃度,進行24小時監測并將其控制在0.5%以下。其中高強瓦斯防突治理、大斷面隧道減孔布設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還填補了瓦斯隧道的多項施工規范和技術標準空白。
除了通過綠色建設模式實現生態綜合效益最大化,正習高速公路還為當地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
正習高速公路起于正安縣止于習水縣,途經桐梓縣等7個鄉鎮。一條交通“大動脈”,實現了與桐梓北部鄉鎮與中部的快速連接,不僅極大改善了當地群眾的交通出行條件,更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公路全面建成通車后,黔北區域內的工業園區實現橫向串聯,促進桐梓縣47億噸儲量的煤炭,以及其他頁巖氣、頁巖油等新型資源的開發利用,助力正安工業園與桐梓北部的松坎、木瓜、羊磴等產煤鄉鎮的經濟聯動發展,促進了九道水國家級森林公園等旅游項目的開發。
桐梓縣松坎鎮人大主席季正興說:“乘著便利交通的東風,預計明年,年產量達800萬噸、位于松坎鎮的貴州最大砂石骨料生產廠將投入生產。屆時,產品從松坎收費站上高速,很快就能運至省內和重慶等地,預計將為鄉鎮帶來3200萬元稅收。”
同樣,以吉他產業聞名的正安縣也因正習高速公路帶來的便利交通,推動了吉他生產基地的快速發展。
過去十年,貴州一直致力于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截至2021年底,貴州建成高速公路總里程8010公里,新增2個省際通道,已與周邊各省形成至少3個省際通道。
“作為貴州省首次獲此國際性殊榮的正習高速項目,對于貴州省推進交通強國建設、中國基建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貴州省交通運輸廳黨委書記、廳長邵勛表示。(記者楊軍 葉子蓁 編譯 王瑾)
原文見12月7日中國日報旗艦版7版配圖新聞,
英文鏈接: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212/07/WS638fe822a31057c47eba30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