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湘鄉市委宣傳部 中共湘鄉市委黨史研究室
開國大將陳賡是一位傳奇人物。他追求馬克思主義,立志為民族解放事業奉獻一生;他馳騁疆場屢建奇功,讓敵人心驚膽寒;他投身國防科技教育事業,為軍事科技人才培養做出重要貢獻。戰場上,他縱橫馳騁、指揮若定;生活中,他艱苦樸素、嚴格要求;事業上,他無私無畏、率先垂范。他是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新中國國防科技、教育事業的主要奠基者之一。
一、一生只為奉獻革命事業
1903年2月27日,陳賡出生于湖南省湘鄉縣二都柳樹鋪(今湘鄉市龍洞鎮泉湖村楊吉灣)。12歲時,到離家20里的東山高等小學堂求學,陸續接觸到了許多新思想、新知識。祖父陳翼瓊曾是統領湘軍的鎮威將軍,經常給陳賡講述帶兵打仗的故事。青年時期的陳賡,樹立了遠大理想,立志報效國家。1916年到湘軍當兵,加入到魯滌平部第六團二營,先后參與了討伐吳佩孚、驅逐張敬堯、“護法”之役、湘鄂之戰等戰役,由二等兵升為上士。因看透了舊軍隊的本質,陳賡毅然決然離開湘軍。
離開部隊后,陳賡在長沙鐵路局謀得辦事員一職。期間,他閱讀了《湘江評論》等進步報刊,參加了“青年救國團”等群眾團體,進入毛澤東倡導開辦的自修大學,得到了何叔衡等進步人士的指導和幫助。馬克思主義的新思想在他心中燃起了希望的曙光,在目睹了太多的軍閥混戰、生靈涂炭、西方列強凌辱中華的慘痛社會現實后,陳賡自覺堅定了自己的共產主義信仰,并于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入黨后不久,陳賡就到上海大學求學。當時的上海大學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學府。任教者中,既有瞿秋白、張太雷、蔡和森、鄧中夏、惲代英等革命先驅,又有沈雁冰、陳望道等知名人士。陳賡在這里接受了完整、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日漸成熟。
1924年2月,陳賡到廣州陸軍講武學校學習。是年5月,考入黃埔軍官學校第1期。在黃埔軍校,陳賡聆聽了毛澤東、周恩來、蕭楚女等中共黨員的政治理論課,對馬克思主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1926年,陳賡接受黨組織派遣,到蘇聯學習政治保衛工作。同年,中山艦事件發生,共產黨人受到蔣介石集團的排擠打壓,陳賡不但在第一時間公開了共產黨員的身份,而且堅決與蔣介石分道揚鑣,參加了南昌起義。
大革命低潮時期,陳賡始終秉持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心向共產黨,心系中國人民。1928年4月,陳賡被任命為中央特科情報科科長,在波詭云譎的十里洋場上海灘,機智地與敵人展開斗爭,為保護地下黨組織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陳賡的軍旅生涯跌宕起伏,富有傳奇色彩。他曾經率兵急赴前線救過蔣介石的命,曾經因叛徒告密被國民黨抓捕,曾經因腿傷掉隊為尋找黨組織而九死一生。無論身處怎樣的環境,陳賡總是保持堅定的革命信念和強烈的斗爭精神,始終堅定不移追隨馬克思主義,始終堅定不移為中國的革命事業身先士卒、英勇拼搏、無私奉獻。
在哈軍工,陳賡知人善任、開拓創新、忘我工作,用他特有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引領教職員工積極獻身國防科技高等教育。因超負荷工作,身體每況愈下,心絞痛頻繁發作。醫生囑咐他少活動、多休息,他嘴上答應著,實際卻依然在馬不停息地奔波、廢寢忘食地操勞、一如既往地工作,終因疾病過于嚴重,于1961年3月16日與世長辭。
時任中共中央軍委常委和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國防部副部長羅瑞卿在首都各界公祭陳賡同志大會上說:“從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直到去世,陳賡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獻給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偉大的共產主義事業。”
二、堅持踐行毛澤東軍事思想
陳賡戎馬一生,疆場上屢建奇功。在長期的軍事斗爭生涯中,他創造了無數經典戰例。尤其是在抗日戰爭中,太岳地區反日偽掃蕩屢戰屢捷,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挺進豫西取得巨大勝利,既顯示出他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深刻理解,也用實際行動展現出靈活運用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軍事天賦。
“七七事變”之后,陳賡被任命為129師386旅旅長,率部東渡黃河進入山西太行山地區。陳賡深刻理解毛澤東開展游擊戰爭的戰略指導思想,充分分析敵我態勢,認真考察戰場形勢后,他認為,日軍武器裝備精良,戰斗力很強,我軍裝備不足,兵員素質不好,與日軍正面決戰,必定導致不利局勢,只有發揮熟悉地形、輕便靈活、以逸待勞的優勢,避開敵人鋒芒,集中優勢兵力,發動突然襲擊或采用陣地伏擊方式,才能奪取局部戰斗的勝利。
陳賡和部屬充分研究地形敵情,曾指揮了兩次長生口伏擊戰、神頭嶺伏擊戰,還有后來的香城固伏擊戰,消滅日偽軍2000余人,繳獲部分迫擊炮、重機槍、大量彈藥及軍用物資,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勇氣。這些戰役,都是陳賡對毛澤東游擊戰思想的深入實踐和積極探索,顯示了他強大的膽識勇氣和過人的軍事天賦。日軍對陳賡及其率領的386旅恨得咬牙切齒,絞盡腦汁圍剿386旅,甚至還在戰斗車輛上貼出“專打386旅”的標語。1938年1月,美國駐華大使館武官卡爾遜到第386旅訪問時,由衷地贊嘆:“386旅戰略、戰術卓越,是中國最好的一個旅。”
1947年秋,按照中央軍委的戰略部署,陳賡大軍挺進豫西。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認真貫徹毛澤東“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的軍事思想,陳賡率部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成立了群眾組織,鞏固了人民武裝,建立了基層政權,為后來的全面出擊奠定了強大的支持體系。陳賡及其率領的武裝隊伍,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擁護和深情愛戴。羅瑞卿高度評價陳賡的功績,說他是“踐行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天才”,這句評語恰如其分。
陳賡是我軍難得的知識型將軍,后來參與支援越南人民的抗法斗爭,曾經三次奔赴抗美援朝戰場,無不用自己的獨立思考,堅持踐行毛澤東軍事思想并取得巨大勝利成果。在朝鮮戰場,他總結抗日戰爭時期386旅動用溝壕戰術和貓耳洞戰術的經驗,推出了穩定勝局的關鍵戰術——坑道戰,有效對抗美軍的“磁性戰術”,極大地削弱了美軍的火力優勢。聯合國軍總指揮李奇微都為此驚呼:“他哪里是來打仗的,明明是來修建地下長城的!”
三、奠基國防科技高等教育
長期的軍旅生涯,錘煉了陳賡優秀的軍人氣質,成就了他雷厲風行、敢說敢干的軍人作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防建設急需走入正規化、科學化發展之路,軍事人才培養、軍事科學研究、國防工業發展,都需要逐步強化并盡快趕上軍事強國的步伐。此時,陳賡有了繼續發揮領導智慧和軍事才能的寬廣舞臺。
1952年6月下旬,黨中央、中央軍委決定,調陳賡籌建軍事工程學院。7月,毛澤東主席簽署命令,由陳賡擔任“哈軍工”第一任院長兼政委。在向中央匯報工作時,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彭德懷等領導人囑咐陳賡:為了迅速實現國防現代化,一定要辦好軍工,培養出大批掌握現代化軍事技術的高級人才。
中央領導的肯定和鼓勵,極大地激發了陳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他滿懷熱情投入工作,嘔心瀝血,日夜奔波,哪怕積勞成疾、身體每況愈下,依然意志堅定、頑強拼搏,總是信心百倍地工作、精神奕奕地生活。
軍工初創面臨很多困難,校舍、師資、設備、教材都不具備,可以說是兩手空空、一無所有。但陳賡“下定決心、排除萬難”,發揚拼搏奉獻精神,晝夜兼程調動資源,四處奔走招攬人才,在最短的時間內,哈軍工奇跡般地創建起來。1953年4月25日,開啟校園基建序幕。1953年9月1日,宣告按期開學。到1955年,哈軍工已初具規模,設有5個系和1個預科。到1957年,哈軍工有60萬平方米校舍,1960名教師,149個實驗室,開設34個專業。前來參觀的錢學森教授不由得發出“堪稱奇跡”的贊嘆。
軍事科技教育,最需要的是專業人才。建校之初,國家百廢待興,專業人才奇缺。陳賡敢于解放思想,不拘一格選才,除了招進“八角帽”(上過井岡山的老紅軍),同時也引進“四角帽”(博士)。他特別尊重知識分子,盡可能給專家、教授以優厚的待遇,幫助他們解決后顧之憂,哈軍工各部門主要領導,都由知識分子擔任,老干部為他們做副手,張述祖、高步昆、曹鶴蓀、薛鴻達等知名教授,都得到重用,有了充分施展自己個人才華的寬廣舞臺。
陳賡盡職盡責、親力親為,敢于沖鋒、鞠躬盡瘁,哈軍工從無到有,快速成長。哈軍工辦學13年,招收學員13期,畢業生10867名,完成數百項科研任務,創造數十項國內第一、數項成果世界第一的優秀業績。在哈軍工的帶領下,我國的國防科技教育事業開始大踏步前進、高質量發展。
四、嚴于家教牽掛家鄉
在兒女心中,陳賡是一位嚴厲的父親。陳賡一家生活樸素,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的優良作風,外出視察堅持降低生活標準。陳賡教育子女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做好身教的同時,他注重讓孩子們自己去體會和學習。連他最鐘愛的女兒穿的都是帶補丁的衣服。兒子在外邊受了委屈,也總是告訴他們要堅強,要像共產黨員那樣,敢于面對各種困難,敢于迎接各種挑戰。四子一女后來全部從軍,為軍隊建設做出積極貢獻。陳賡一生不仰仗權勢,不為子女謀取哪怕一星半點的福利。
陳賡一直保持高度的工作熱情,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還在響應中央號召,晝夜撰寫回憶錄。妻子告訴他要注意休息,他毫不在意地說:“機器一開動,哪能停下來。”去世前的一段時間,還與老戰友相約,要去井岡山去看看,要到山西太岳老區去走走。陳賡在那里生活過、戰斗過,他對革命老區懷有很深的感情。
陳賡曾于1960年回到了魂牽夢縈的家鄉,看到家鄉還沒有擺脫貧困,他感到非常內疚,非常渴望為家鄉做些貢獻。回到北京后,陳賡想辦法給縣里撥了一些部隊退役物資以示支持。
湘鄉是陳賡大將的故鄉,古稱“龍城”, 建置2000多年,是湖湘文化重要基地、湘軍源地、紅色搖籃。總面積1967平方公里,轄3鄉15鎮4個街道辦事處,335個村(社區),人口91萬。市內有文廟、文塔、褚公祠、云門寺、鎮湘樓、東山書院等20余處文化古跡,以及東臺山、褒忠山、水府廟、茅滸水鄉等山水勝景。新中國締造者毛澤東在東山書院求學,深受湘鄉文化影響。三國蜀相蔣琬,晚清名臣曾國藩,紅軍將領黃公略,與陳賡大將同鄉的開國大將譚政,黨和國家領導人賀國強、成思危等皆生于斯長于斯。近年來,湘鄉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踔厲奮發、狠抓落實,各項工作成效明顯。全市構建了以綠色建材裝配式建筑和建工、電力電工電器、電子信息3大產業鏈為主導,以新能源新材料(含醫療器械、綠色化工)、文體旅游休閑、綠色食品加工和現代商貿物流為特色的“3+3”現代產業體系;扶持培育了埃普特、湘君電子、維泰科技、振添光學、巨強科技等一批高新技術企業。202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7.12億元,同比增長4.7%,增速高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湘鄉交通網絡“內暢外達”,滬昆高鐵、湘黔鐵路、滬昆高速、長韶婁高速、G320等組成了“五縱五橫一環”交通網絡;積極建設醴婁高速、湘鄉至韶山和湘鄉至九華城際快車道、湘鄉至烏石紅色旅游道等一批重大交通項目,打造長株潭一小時交通圈、粵港澳三小時經濟圈。治安環境安全穩定,創業平臺朝氣蓬勃,湘鄉經開區獲評全省高質量發展園區和首批“五好”園區,當前正朝著千億級園區、國家級經開區大步邁進。
近年來,湘鄉在獲評全國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全國主要農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市)、國家工業資源綜合利用基地、電商扶貧先進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市)、全國油茶生產先進縣(市)、全國法治市創建先進單位、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市)、全國文化工作先進縣(市)、中國楹聯文化城市等榮譽的基礎上,去年又成功上榜中郡全國縣域經濟和社會綜合發展百強縣,榮獲全國制造業百強縣、全國科普示范縣、全國縣域旅游發展潛力百強縣等國家級榮譽9項。是湖南省文明城市、全省鄉村振興先進縣(市)、全省創建口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試點縣(市)、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省安全發展工作示范縣、省衛生城市、省森林城市、省平安建設工作先進縣等。今天的湘鄉,古韻與新風并存,活力與魅力兼具。新時代的湘鄉人,正大力弘揚“三牛”精神,發揚“四干”作風,以開放的胸襟喜迎八方來客,以澎湃的動力助推高質量發展,以奔跑的姿態擁抱美好未來。
陳賡大將的一生,是英雄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光輝的一生。他矢志不渝的堅定信念、英勇頑強的革命精神、善于斗爭的英雄氣概、治軍作戰的軍事才能、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愛憎分明的坦蕩胸懷、建軍育人的崇高品格,都是我們后世的榜樣。他的赫赫戰功、崇高品德和傳奇人生,是鼓舞我們工作、學習、生活的巨大動力。我們紀念陳賡同志,緬懷他的光輝業績,就要弘揚陳賡大將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就要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大力弘揚“三牛”精神,弘揚“四干”作風,敢為敢闖敢干敢首創,推動湘鄉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以此告慰陳賡大將英靈。
陳賡大將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