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版面截圖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貴州省教育廳廳長鄒聯克在接受中國日報專訪時表示,貴州受地理條件影響,山多平地少,辦學條件相比東西部地區較為薄弱,讓山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鄒聯克說:“良好的教育首先是公平的教育,有教無類,讓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
據鄒聯克介紹,近些年來,貴州堅持把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擺在民生保障的首要位置。一是加大資源供給的傾斜力度。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貴州堅持將教育資源投入向民族地區、農村地區、特殊教育群體傾斜。每年壓縮行政經費不低于5%投入教育,確保山區學生也能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二是推動城鄉一體的系統布局。按照“城鄉一體、精準改薄、城鎮擴源”的原則,實施學前教育、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高中階段教育等“教育突破工程”,實施教育“9+3”計劃、“新兩基”攻堅,加快縮小區域、城鄉、校際、群體間差距,積極破除義務教育“鄉村弱”“城鎮擠”現象。三是聚力開展短板攻堅。貴州教育的痛點在農村,希望亦在農村。我們圍繞農村教育薄弱環節,深入實施強師工程、強基行動,全力提升農村教育基礎能力。四是推進東西部協作的組團式幫扶。貴州與廣東建立對口幫扶關系,堅持“合作+共贏”“創新+卓越”“理念+落實”理念,持續深化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多措并舉優化教育資源布局、改善辦學條件、整體提升辦學水平,積極推進鄉村教育振興。
在廣東的幫扶下,貴州實現從單一“輸血”到“輸血”“造血”并舉,有效促進教育公平。2022年5月,中央東西部協作考核評價中,粵黔兩省均獲得綜合評價“好”的等次,分別位列東、西部省份第一。
“貴州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大力發展素質教育,持續推動‘雙減’政策走深走實,確保山區學生身心、精神、才能、個性等同步得到全面發展。” 鄒聯克說道。
他堅持的良好教育是人人能接受的教育,是農業產品成長而非工業化流水線的生產,是關注于每個人自身發展的教育,也是是均衡優質的教育。他認為,教育者要靜心教書、潛心育人,做農村教育的守望者,靜待花開。
在談到貴州基礎教育的發展變化時,鄒聯克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的基礎教育與全國的基礎教育同步發生了格局性變化,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我們由基本均衡發展向優質均衡發展全面轉變,從‘有學上’到‘上好學’,我們讓孩子享受到教育均衡發展的紅利。”
十年來,貴州在西部率先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提前2年實現100%全覆蓋,普及水平大幅提升,辦學條件顯著改善,育人質量也穩步提高。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5.5%、91.5%,在2021年歷史性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中國日報子報二十一世紀學生英文報初中版2版版面截圖
鄒聯克說:“孩子是祖國的未來,祖國的未來屬于我們的孩子。” 貴州按照“一個都不能少”的要求,聚焦“義務教育有保障”,依法依規制定控輟保學勸返復學20條,逐級壓實責任,強化動態管理,分類精準施策,全力促進控輟保學實現動態清零,相關經驗獲教育部全國性推廣。
通過努力,貴州輟學學生2020年實現歷史性動態清零并至今保持常態化動態清零。
對此他表示,保障教育的“起點公平”,控輟保學是其中一塊“硬骨頭”。為兌現“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的莊嚴承諾,貴州從2007年國家開始實施新資助政策以來,不斷健全資助政策體系,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全面落實各級各類學生資助政策,有效保障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2018年以來,貴州全省累計投入各級各類學生資助和營養改善計劃資金729.49億元,惠及學生5441.91萬人次。 同期,貴州累計投入學生營養膳食補助資金188.95億元,每年惠及農村中小學生和農村學前教育兒童480萬人以上。
鄒聯克表示,希望通過堅持以服務社會需求和地方發展為導向,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優化高校就業服務工作,引導鼓勵高校畢業后到基層建功立業,確保實現培養一人、致富一家、帶動一方。(董賢武|編輯: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
原文見3月13日香港版7版配多圖刊發的兩會專訪報道,英文鏈接:
https://enapp.chinadaily.com.cn/a/202303/13/AP640e7470a3103705a5f4181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