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 (記者李先宏、通訊員徐雯、陳雪瑩、付連營、楊凱)3月28日,第三個“中華鱘保護日”。武漢市舉行人工增殖放流活動,6000余尾中華鱘、胭脂魚、長吻鮠等珍稀魚類回歸長江。
當日上午,政府部門、科研院所、企業等各界代表,匯聚武漢市漁政碼頭,參加主題為“拯救瀕危魚類、共建生命長江”的增殖放流活動。其中放流回歸長江的510尾中華鱘,被植入了一個長約0.3厘米的PIT(無線射頻識別)芯片,擁有了終生相伴的“電子身份證”,建立了特定的身份“檔案”,便于追溯、評估放流效果。
同日,武漢市還在經開區舉行了“保護中華鱘·你我同行”增殖放流活動,1800余尾中華鱘放入長江武漢漢南江段。武漢市同時公布七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點,進一步規范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推進科學放流、規范放流。
七處放流點是:中心城區武漢漁政碼頭區域、新洲區長江雙柳街挖溝村區域(雙柳街挖溝造船廠舊址)、黃陂區飛旋碼頭區域(武湖街道窯頭村)、江夏區金口街長江海事碼頭區域、蔡甸區漢江海事碼頭區域(漢江大橋西)、經開區(漢南區)軍山街軍山碼頭區域、東西湖區中法友誼大橋東西湖端橋下區域。
武漢市農業農村局還規定,組織放流活動須提前申請備案放流的種類、數量、規格、來源、時間、地點、是否檢疫等事項。放流前應當對放流品種進行檢驗檢疫,合格后方可進行放流。放流經濟物種的,苗種供應單位應持有《水產苗種生產許可證》;放流中華鱘、胭脂魚等珍稀、瀕危物種的,需在農業農村部公布的珍稀瀕危水生動物增殖放流苗種供應單位中選擇;放流長吻鮠等省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的,苗種供應單位應持有《水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
(李先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