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當前,數字技術迅猛發展為國際傳播提供了新機遇、新平臺、新思路,也將為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拓展新空間、形成新業態、實現新提升。中國日報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文化傳承發展等重要論述精神,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充分把握文化對外傳播面臨的“時與勢”,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強化數字技術賦能,激發文化內容生產力,不斷提升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的效能。
【關鍵詞】文化傳承發展 數字技術 國際傳播效能 中國日報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作出戰略部署,提出“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戰略高度,對中華文化傳承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作了全面系統深入闡述,為我們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扎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扎實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就必須在新形勢不斷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當前,數字技術迅猛發展,各領域創新層出不窮,這為國際傳播工作提供了新機遇、新平臺、新思路,也將為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拓展新空間、形成新業態、實現新提升。
一、中華文化對外傳播面臨的“時與勢”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國際形勢中不穩定、不確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時與勢在我們一邊,這是我們定力和底氣所在,也是我們的決心和信心所在。”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充分把握文化對外傳播面臨的“時與勢”,扎實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
1.從歷史中走來的中華文明正在譜寫新時代的新華章。五千年中華文明創造了眾多璀璨奪目的文化成果,書寫了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輝煌篇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絕的文明;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創新性,以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實現守正創新、繼往開來;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滿天星斗”到“月朗星稀”,逐漸熔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形成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各民族交往交融、各宗教信仰和諧共存,胸懷天下、兼收并蓄;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堅持和而不同,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浸潤、涵泳、成長于偉大的中華文明之中的中國國際傳播者,應該挺起精神的脊梁,不斷增強文化自信、歷史自信,從五千多年的文明長河中汲取力量、獲得靈感、提煉標識,在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世界領略歷久彌新的中華文明的奪目光彩。
2.黨的創新理論的“兩個結合”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中國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致力于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我們要進一步堅定“四個自信”,對外講明白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文化根脈,闡釋好中華文化這一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精神支撐。
3.中華優秀文化正成為世界解碼中國奇跡的新鑰匙。中國作為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社會主義大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受到國際社會前所未有的廣泛關注。其他國家希望了解中國實現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保持穩定這“兩大奇跡”的“密碼”,眾多發展中國家期待從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汲取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及其背后的文化邏輯、歷史邏輯,從而催生了世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根據有關機構調查,當代國際青少年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與日俱增,在境外社交平臺上,中華傳統文化、美食、建筑等內容被廣泛轉發熱議。針對外國受眾需求新變化,還存在我們說得不夠充分和講得不夠好的情況,比如中國實踐說得多、中國理念說得少,中國力量說得多、中國文化說得少,宏大敘事說得多、生動細節說得少。國際傳播工作者要努力彌合關于文化傳播的供需錯位,真正讓國際受眾通過渾身創意、滿目創新、中國特色的媒體產品,充分解析中國奇跡的密碼、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4.文明交流互鑒是破解美西方對我國圍堵遏制的新路徑。當前,美西方反華勢力出于戰略利益考量、意識形態偏見等原因,無所不用其極地對中國進行遏制,除了政治打壓、經濟“脫鉤”,還炮制各種歪理邪說,干擾正常人文交流,對中國形象進行系統性抹黑。為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和堅定,增強斗爭精神,提高斗爭本領,講究斗爭策略,讓世界人民識破美西方反華勢力反人類、反進步和維護霸權罪惡的本質。其中行之有效且日益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深化中外文明交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充分闡釋宣介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講清楚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不搞文化霸權,不強加價值觀念與政治體制,不搞對抗、不搞“小圈子”,而是致力于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數字技術帶來文化傳播的“變與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當前,數字科技日新月異,數字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有力推動媒體深度融合,給中華文化對外傳播帶來了格局性變化,拓展了嶄新空間,催生了許多新業態。
1.全程媒體拓展文化傳播邊界。一個事件從發生到結束,無時無刻不處在傳播的鏈條中。從日常傳播角度看,在媒體融合發展時代,信息快速傳播,新聞事件從發生、發展到結束的全過程,傳播隨時隨地在發生;一種新的文化現象、一個新的文化事件也都在這樣的傳播鏈條之中,被現代信息技術所捕捉和記錄。從更廣的視角看,隨著考古發現、文明探源、跨學科研究等工作的推進,一個文明、文化體從萌芽、形成、發展、壯大的過程也會被越來越多的證據所證實、記錄和豐富,媒體對其報道也更加全面。在策劃文化傳播時,我們要充分用好全程素材庫,找準切入點,點面結合呈現中華文明的“大場面”和“小細節”,展示中華文化的生動氣韻。
2.全息媒體豐富文化傳播形態。“全息”的概念從信息技術的維度對媒體提出了更高要求。傳播方式日益多元,圖文、視頻、游戲、AR乃至集大成的元宇宙,使文化傳播形態更加豐富。信息技術既能突破地域的限制,又能豐富呈現的形式,“信息技術+文化傳播”的發展趨勢,是文化故事化、形象化,到文化數據化、要素化的過程,是現實空間到虛擬空間的過程,是視覺聽覺到觸覺感覺的過程,同時科技公司正持續研發空間計算設備及其他智能可穿戴設備,這為沉浸式傳播提供了更大助力,一場文化單向傳播向文化全息體驗和交互轉變的“大變革”正加速向我們走來。
3.全員媒體壯大文化傳播主體。當前,人人都有攝像機、麥克風,人人都在使用人工智能生產工具,傳播關系已經發生本質變化,一臺手機成了所有人的“延伸”,從傳播者、傳播渠道、受眾的單鏈條傳播變成了受眾也是傳播者、甚至可以反向面對傳統意義上的傳播者進行信息傳播的“全員媒體”時代已經到來。隨著多元主體參與文化傳播,創造力將得到進一步的激發和釋放。特別是在短視頻平臺上,自媒體傳播已經成為國外受眾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方式,這也大大提升了中華文化的知名度和感染力。
4.全效媒體增強文化傳播效能。隨著新技術全面、深入介入媒體產業全流程,文化傳播效能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一方面,大數據技術使用戶畫像更為清晰,讓文化內容生產者能更好地把握受眾需求和習慣,進而更有針對性地生產和提供文化精品;另一方面,在初次傳播后又可通過獲取受眾反饋,開展傳播效果分析,以便進一步優化后續傳播內容,完善傳播策略。此外,人工智能技術也正在成為國際傳播工作者的重要助手,能根據基本素材迅速生產適應不同受眾、不同平臺的產品,拓展分眾傳播,更好抵達目標受眾。
三、用“數與智”大力推進中華文化傳播創新
中國日報誕生于改革開放新時期,天然有著鮮明的改革基因和強烈的創新意識,一直積極擁抱時代,運用最新技術賦能國際傳播,以報為基、深度融合,推動內容、技術、理念、手段、平臺、渠道、機制、隊伍全面創新,堅持以內容建設為根本,以先進技術為支撐,以創新管理為保障,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激發文化內容生產力,不斷提升對外傳播中華文化的效能。
1.“元”氣淋漓:依托“元宇宙”、人工智能打造中華文化數字傳播使者。數字信息技術賦能文化產品,為中國日報在元宇宙空間做好國際傳播、講好文明交流互鑒的故事提供了有力支撐。中國日報于2022年設立探“元”工作室,充分運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和“元宇宙”等新技術,推出中國日報首位數字員工“元曦”,并以“中華文化探源者”的身份亮相,受到全球關注。這也是報業領域首位文化傳播數字人,目前已推出賀蘭山巖畫、甲骨文、剪紙、茶文化、敦煌等相關主題視頻9個,傳播量達2億人次。國風元氣少女“元曦”所講述的故事不僅是中華文化的表層內容,更體現著中華文化的內在精神,展現出中華文化從古至今都是包容開放、胸懷天下的特點,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探“元”工作室在行業領先的數字人驅動技術與AI大數據技術的加持下,重塑新聞產品視角,增強節目沉浸感和視聽體驗,將數字人的科幻感與傳統文化的美感充分融合,通過感性與理性的碰撞,為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擴展表達邊界。
2.虛實交融:“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和“游戲新聞”“互動新聞”展現新時代中國風貌。為迎接黨的二十大,中國日報精心打造《中國這十年》XR創意視頻,結合兩位美籍記者在中國多年工作、生活經歷,搭建5個定制化XR場景,讓動畫特效和XR場景設計完美呈現了主題意境,創造出跨越時空、虛實結合的全新敘事空間,讓觀眾沉浸式地感受中國過去十年在脫貧攻堅、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生態文明建設和大國外交等領域的發展變化。推出《十年刊·致祖國》互動H5產品,邀請網友作為“移動頭版主編”,選擇一個交通工具當作時光機,在系列插畫中“穿越時光”,重溫過去十年的大事件,通過預設程序生成個性化“中國日報頭版”,讓每個人心中的“這十年”躍然屏上。
此外,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中國日報還試水“元宇宙畫廊”,運用虛擬現實技術,把新視界工作室設計的“大美中國”系列版面在網絡空間里展示。觀眾一經登錄,即可在沉浸式游覽中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和人文魅力,并與各地網友開展線上互動。“大美中國”系列版面自2022年推出以來,每月以四聯版的大體量報道深度聚焦中國世界遺產并開展全媒體傳播,每期報道以特別設計的雜志化封面為開篇,綜合運用鮮明的人文地理元素、靈動的設計排版與大氣的空間布局,營造了中式審美的獨特意境,在2023年世界新聞設計大賽中獲得“特別報道”卓越獎。
3.動靜相宜:“特色設計+短視頻”彰顯國潮國風。中國日報充分發揮美術特色優勢,創設畫時代工作室,致力于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畫時代工作室成員受邀參與北京冬奧會美術設計,經過300多稿打磨,最終以中國結的造型和雪花的完美融合,形成了驚艷全球的“北京冬奧雪花”,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式浪漫”。與全國知名美術學院共同成立畫時代美院國傳聯盟,通過“美術+國傳”的融合發展模式,推進美學話語創新、藝術表達創新、傳播方式創新等全方位創新,加大中華文化產品供給,讓世界更好了解生動立體、豐富多彩的中國。中國日報在中央媒體中開創以長圖講好中國故事的形式,打造“圖圖是道”欄目,開發“海報工坊”品牌,用海外受眾能看懂的方式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其中,中國風手繪二十四節氣海報最為典型。“圖圖是道”欄目還運用動圖技術,嵌入音視頻產品,加強與讀者互動,在海外社交媒體上形成獨特品牌,于2021年榮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新聞名專欄”。我們還探索讓版面動起來的新產品,動新聞、視頻海報等逐步成為常態,很多讀者反映,這些創意令人耳目一新、美不勝收。
4.潤物無聲:“新聞+文化+政務服務”拓展文化“出海”之路。中國日報著力建設中國對外政務信息服務平臺,為海外受眾提供及時、全面、權威的英文政務信息與服務,包含英文網站集群和社交媒體矩陣,總用戶量約3000萬人,其中超過50%來自海外,主要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目前已建設運營“投資中國”“留學中國”“就業中國”“企業中國”等垂直化平臺,還專門開通“文旅中國”“文博中國”“演藝中國”“文‘畫’中國”等細分平臺。2022年11月,平臺推出重點稿件《云水謠:一個古鎮與電影的故事》,通過電影《云水謠》的拍攝地云水謠古鎮介紹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被300余家海外媒體網站轉載,覆蓋受眾超過1.95億人。2022年,為發動更多人共同講好中華文化故事,“文旅中國”平臺舉辦“大美中國”英文圖文和短視頻征集活動,收到約6500件作品。2023年,中國日報與國家文物局聯合開展“文明瑰寶 _互鑒使者”全媒體傳播作品推介活動,與敦煌研究院聯合開展數字敦煌項目海外傳播,拓展合作平臺功能,更好推動內容“出海”,讓文物“活起來”“火起來”。
5.以心傳心:外腦外嘴外眼生動講述中國故事。中國日報充分發揮外籍專家作用,推出《開箱中國》等一系列文化體驗類視頻節目,圍繞中國美食、美景、年輕人生活方式等主題,以外籍記者親身體驗的沉浸式敘事深度挖掘中華文化底蘊,以歷史傳統與當代潮流相結合,以跨越時空的畫面轉場突出反差與趣味,讓海外受眾對中國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自2021年6月起,《開箱中國》已播出17集,引起海外網友熱烈反響,全網流量超過2.5億人次,其中,視頻《老祖宗的神仙審美,每一個局部都能拿來當壁紙》由兩位身著唐代服飾的主持人帶領觀眾“走進”敦煌壁畫的世界,探討千年前的中華美學如何影響當代中國藝術與日常審美,講述當代“敦煌人”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不懈努力。中國日報還設立了新時代斯諾工作室,推進“中國觀察”智庫建設,努力發展一支對華友好、“能言善傳”的海外專家、網紅大V隊伍。例如,“新斯諾對話”“新斯諾中國行”“圍爐漫話”等欄目,從多個維度展示當代中國風貌和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
6.同向未來:發揮青少年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的重要作用。中國日報旗下青少年工作平臺21世紀報社立足“傳媒+教育”跨行業特性,重塑“國傳化、數字化、效率化”戰略,加強文化產業布局。在繼續辦好“一帶一路”青少年英語演講比賽、模擬聯合國、“中國讓我沒想到”等中外青少年參與活動的同時,創新“Z世代”工作,以智能化、沉浸式提升交互感,在融合內容生產、傳播和服務等方面再造流程,助力青少年提升對中華文化的理解深度。如推出《讀報時間》數字課程,通過數字孿生方式,幫助青少年豐富知識、增強表達能力。打造“少年會客廳”“Z言Z語”等雙語新媒體矩陣,搭建全球青少年交流平臺,發起“Z世代”唱享中國等活動,培養國際傳播“新勢力”。其中,“少年會客廳”第二季第二期《“Z世代”探源中華文明》邀請中國和美國、法國等多國青少年同訪河南博物院,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受到國內外青少年廣泛關注。
秦漢雄風、大唐氣象……中華文明長卷包含無數精彩篇章。“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在世界文明譜系里,中華文明的光焰經久不息、耀眼奪目;我們親身見證和參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建設何其有幸,更感到有責任將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對外講清楚,在堅定文化自信自強中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文發表于《對外傳播》雜志第322期
作者:曲瑩璞,系中國日報社社長兼總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