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口縣魚良溪村殘疾人托養中心
鄉村振興重在強村富民。貴州省銅仁市提出強村富民三年行動計劃,強基層組織、強集體經濟,富農民“口袋”、富農民“腦袋”。解決誰來發展、怎么發展、為誰發展和靠誰發展的問題。江口縣閔孝鎮魚良溪村積極探索“黨建+殘建”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姚金花照顧殘疾老人起居
“嬢嬢,起床起來洗臉啦 。”天剛亮,居住在江口縣魚良溪村“黔馨家園”61歲的姚金花就起了床,自己洗漱完畢后,開始為另外兩位需要照護的老人耐心洗漱。
“黔馨家園”是全省第一家殘疾人托養中心,患有先天性侏儒癥的姚金花在2015年成立之初便生活在這里,負責給黔馨家園的托養殘疾人做飯,并給兩位生活無法自理的老年人做護理,幫助她們洗衣服、洗澡、上廁所。
“我原來住在老屯坡,那個條件非常差,你們上去看到了要搖頭,現在政策好了,搬到這來了大家住一起,很開心,一個月包吃包住,頓頓都有肉,在這就業一個月還有兩千多元。”姚金花不僅收入提高了,生活變好了,更重要的是她覺得能夠幫助到更多有需要的人,很有意義。
“我走不得,沒得法,楊支書最好,姚金花也最好,他們都很細心在照顧我。”岳德芝老人見到記者后,不停地豎起大拇指稱贊。
楊小龍(右1)正和大家在酒廠工作
黔馨家園附近的釀酒廠傳出陣陣酒香,右肢有殘疾的楊小龍和伙伴們正在釀酒廠里賣力地鏟著酒糟。“我主要做的是烤酒,照顧兩個老人,一個月可以拿到1500元,拿1100元給家里面,自己留400元生活費。”記者看到楊小龍滿頭大汗,詢問累不累時,楊小龍笑著說:“不累,和大家在一起很開心,把這里當家一樣。”
江口縣魚良溪村村容村貌
“黨建+集體經濟”“黨建+鄉村治理”,通過“黨建+”模式,早在2018年,魚良溪村人均收入就已經超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超120萬元,是典型的依托當地資源發展多種產業而致富的新農村。如何讓弱勢群體跟上全村的發展步伐?魚良溪村又積極探索“黨建+殘建”模式, 2015年,村支兩委一致決定,把全村半勞動力和弱勢群體接出家庭,進行集中托養,建立黔馨家園。
“我們采取老養殘,殘助老的模式,年輕的殘疾人照顧年老的殘疾人,輕度的殘疾人照顧重度的殘疾人, 入住黔馨家園的殘疾人吃住免費,我們還給他們設置了可以就業的崗位,每月能夠拿到400元到2000多元的工資,從政府兜底轉化為務工增收。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魚良溪村黨總支書記楊再煉說。
黔馨家園廣場前的“共同富裕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的標語格外醒目。殘疾人在這里相互抱團,相互幫助,通過勞動付出,體面而又有尊嚴地生活著。他們既富了“口袋”,又富了“腦袋”,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黃石明|編輯: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