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5月18日報道多米尼加《今日報》網站5月15日發表多米尼加共和國科學院院士愛德華多·克林格·佩維達撰寫的文章稱,10年前,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現在,已有超過150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參與其中。該倡議旨在為所有參與者的發展提供助力。
文章指出,中國發起的這一倡議已成為所有參與者的發展計劃。其使命是建立一個擁有“共同未來”的全球共同體,并打造一個共同發展的平臺。這是一種全新的關系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沒有國家被邊緣化,所有國家都被邀請參與其中。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超級大國,中國與“全球南方”協調了共同利益,推動開放的南南合作關系發展。
文章認為,“一帶一路”是中國作出的巨大貢獻,它尋求在不強加新的全球秩序的情況下,建設一個更加公正、平等和以人為本的世界。“一帶一路”的目標是讓我們生活的世界更加民主化和人性化,任何人都可以成為這一努力的真誠參與者。
“一帶一路”提供了一個互聯互通的具體模式,它通過對基礎設施和人力資源的巨額投資,重塑了各國的經濟前景,影響了多個社會經濟部門。
文章稱,對于中國來說,它的未來與世界的未來息息相關。一個國家的進步取決于所有國家的共同進步。
10年前,中國開始牽頭打造“一帶一路”;今天,參與其中的國家正在攜手共建這條通往未來之路。
此外,對于“一帶一路”倡議,巴西《論壇》雜志網站5月16日報道稱,中國發起的“一帶一路”倡議最早是在中亞地區提出的。2013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哈薩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期間,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了意義深遠的講話。
在講話中,習近平將現場觀眾帶回到了2100多年前,當時一位中國特使肩負著和平與友誼的使命前往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多少個世紀以來,沿著這條道路,中國的絲綢、茶葉和瓷器被運往世界其他地區,世界各地的香料、玻璃、毛皮、水果和寶石也由此進入中國。
習近平的講話并沒有將重點放在懷舊上,而是受到古絲綢之路這條成功貿易路線的啟發,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
報道稱,2013年10月,習近平又在印度尼西亞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這與“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相結合,最終成為“一帶一路”倡議。
“一帶一路”倡議主張推動全球開放和更具包容性的增長。中國認為,一個國家的開放程度越高,就越強大和繁榮。
報道稱,10年來,中國已同151個國家和32個國際組織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
10年里,“一帶一路”倡議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為沿線國家創造約42萬個就業崗位,幫助近4000萬人擺脫貧困。
報道稱,中亞有很大的潛力從這一倡議中獲益。傳統的駱駝商隊被現代貨運列車取代,促進了中國與中亞國家間的貿易。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多條跨國公路、鐵路和油氣管道建設已經完成。
“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改善了互聯互通,還在許多其他方面造福于該地區。例如,在哈薩克斯坦,中國建造的大型風力發電場能滿足百萬家庭的日常用電需求;在塔吉克斯坦,魯班工坊為尋找技術工作的年輕學生提供職業培訓;在吉爾吉斯斯坦,中國企業修建了水庫和灌溉系統,為當地農民提供穩定的水源。
報道稱,10年后的今天,習近平邀請中亞五國領導人到中國出席即將于18日開幕的中國-中亞峰會。
許多專家預計,此次峰會將制定進一步振興古絲綢之路的計劃,這條道路已經為中亞帶來了巨大的財富和繁榮,并將歐亞大陸的中心地帶置于全球貿易和商業的前沿。
報道稱,多年來,中國同中亞國家始終相互尊重、睦鄰友好、同舟共濟、互利共贏,樹立了新型國際關系典范,取得了豐碩的合作成果。
中國是中亞五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和主要投資來源國。2022年,雙方貿易額超過70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