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1月28日電 通過采用“生態循環式”有機種養系統,貴州省羅甸縣沫陽村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實現了經濟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貴州羅甸兆豐農業科技推廣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才華表示,公司在沫陽村打造了1200畝“綠肥+”火龍果園產業示范基地。為解決火龍果園內的雜草難題,公司探索出了“蔬菜套種+綠肥”的栽培方式,有效抑制了山坡上瘋長的雜草。據他介紹,基地第一季套種鮮食大豆,第二季套種自主培育過的野毛豆,可有效防止雜草叢生。這種方式在節約人工成本的同時,有效提高了果園的水果產量。種植的大豆每年還能帶來額外1000多元的收益。
與此同時,公司與當地養殖家禽牲畜的農戶合作,為其提供天然飼料草,換取牛羊糞便用作基地所需的有機肥料。年底到次年6月,散養的雞、鴨和鵝又可給果園捕捉害蟲。
另外,農戶養殖的蜜蜂,還能給火龍果授粉,基地則向村民提供技術指導和蜂蜜銷售。如此,火龍果就可以在不使用化肥、殺蟲劑、除草劑、激素,不需要轉基因種子或農業塑料膜的情況下自然生長。
“這是雙贏的合作!”李才華感嘆。“當然,這樣的結果也得益于我們打通了企業、合作社和農戶的創新合作機制。”
據了解,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村合作社每年從收益中獲得的54萬元的分紅,按照“80%分給貧困戶+20%用于村集體經濟”進行二次分配,其中70%分紅資金差異化分配到戶,利益聯結450戶低收入家庭,余下的20%為村集體發展資金。
公司還以年土地租金64.64萬元流轉土地1100畝,惠及農戶242戶。火龍果基地每年為農戶提供固定用工31人,臨時用工1500余人次,年發放工資130萬元。
“我家以前也種火龍果,但由于市場需求不穩定,收益影響大。我們就把土地流轉給公司入了股,現在除了每個月3000多元的固定工資,還有可觀的分紅。”正在火龍果基地務工的村民黃元梅表示。
“目前,基地的火龍果主要銷往北京、上海以及湖南和廣東等省市。近兩年,果園畝產火龍果3000斤,預計今年產量1600噸,產值可達1280萬元。”李才華介紹道。
李才華自豪地說。“現在我們都不需要宣傳,這里已經是遠近聞名的風景區。來體驗火龍果采摘的游客都樂意在網上給我們打廣告。”
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證優質水果生產,基地還采用排式栽培和水肥一體化精控施肥等先進的農業管護技術,以管道滴灌方式為火龍果浸潤生長根系,利用無人機噴淋禽糞沼液和酵素液等主體肥料。
“過去,我們需要31名工人花一個月時間完成施肥工作。現在,無人機五到七天內就可以完成葉面肥施放,而且只需3名工人輔助。
據天眼新聞報道,羅甸縣于2007年開始大面積推廣種植火龍果,2014年羅甸火龍果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火龍果產業已成為當地重點特色產業之一。僅第二年,羅甸縣就被授予“中國火龍果之鄉”。2023年,羅甸縣火龍果預計產量3.9萬噸,產值3億元,惠及57個村,7000戶近30,200人。(記者 王松松 楊軍 編譯 王瑾)
原文見11月28日,中國日報旗艦版5版,英文鏈接:Chinadaily.com.cn 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311/28/WS65654a8da31090682a5f05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