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2月3日長沙訊 夜色下的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聲光璀璨。2日晚,第三屆湖南漢式集體結婚大典在這里舉行,燈火之下,喜樂高奏、鐘磬齊鳴,在贊禮官帶領下,身穿漢服的29對新人一一履行周禮婚制,“大漢婚典”的泱泱風范引來萬眾矚目。市委常委、市委統戰部部長劉匯出席活動,并為新人證婚。
本次活動由長沙市人民政府指導,市委統戰部支持,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委臺辦、市文旅廣電局、市商務局、市總工會、市共青團、市婦聯、中共天心區委員會、天心區人民政府、天心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辦,天心區文旅體育局、天心區商務局、長沙市天心區五一商圈管理委員會承辦,長沙舜天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策劃執行。
當晚的黃興路步行街,夢幻璀璨。婚禮現場以氣勢宏偉的漢代圖騰為背景,迎親大道以紅色地毯鋪設左右兩旁,熱鬧喜慶。
大婚禮服的紋樣都源自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經典刺繡紋樣,具有典型漢代風格,抽象浪漫、簡潔大氣,繁復的連枝紋理意寓和諧美滿。
除新人婚服、婚禮布置外,婚禮所用的婚典道具也均以古禮準備,幾案、銅盆、漢盤、葫蘆杯等都系專門定制,完全按漢民族傳統。
婚禮現場,中國商代大鐃古樂團的演奏者們,身著漢代服飾,敲擊著青銅大鐃古樂器,奏響《迎賓曲》《竹枝詞》《太平盛典》等古曲。樂曲大氣磅礴、莊嚴肅穆,細膩委婉、古樸典雅,演出融歌、樂、舞、朗誦為一體,呈現出古典唯美的精彩畫面。
“日吉良辰兮、風和日麗!鸞鳳和鳴兮、珠聯璧合!”在禮官的引領下,集體婚禮嚴格遵循史料,再現了醮子禮、傳席禮、沃盥禮、祈福禮、同牢禮、合巹禮、解纓禮、結發禮、執手禮等九項流程。
本屆大漢婚典的首禮是“醮子禮”,新郎父母正襟端坐,新郎向父母行拜禮,父親賜酒,對新郎傳達家訓與期許,新郎接受賜酒一飲而盡,承諾謹遵父親訓導,起杯落杯間,家風得以世代傳承。
每一個禮節進行中,歌舞奏樂有機地融入其中,讓新人們在“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賀詞聲中入喜堂,在“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的誓詞聲中結束婚禮,意境悠遠深長。
據悉,活動共吸引了100余對情侶夫妻踴躍報名,最終只有29對幸運新人入選。身著傳統婚服,站在熙熙攘攘、喜慶輝煌的步行街上,這群新人們難掩興奮。
“一敬酒,相依相伴,二敬酒,相敬如賓!三敬酒,相儒以沫!”“合巹”這個詞對于現代人而言是陌生的,“合巹”指新婚夫妻共飲合歡酒。合巹始于周代,后代相巹用匏,而匏是苦不可食之物,用來盛酒必是苦酒。所以,夫妻共飲合巹酒,不但象征夫妻合二為一,自此已結永好,而且也含有讓新娘新郎同甘共苦的深意。
從合巹禮、到結發禮、再到執手禮,每一個禮節都寓意深遠,尤其是結發禮貌,當新郎新娘的頭發各剪下一縷相互纏結放在錦盒,意味著兩人永遠連在一起,由此而成為結發夫妻時,不少新人留下了激動的淚水,“我真正體會到了‘結發夫妻’的含義,這次漢代婚禮是我終生難忘的體驗。”
整場婚典隆重莊嚴、華而不俗、喜而不鬧,雖然每個細節都遵從漢代正婚禮細節,融入漢代音樂和舞蹈,高度還原漢代的婚禮盛典,但整個流程下來,沒有鋪張的排場,也沒有喧鬧的筵席,只有厚重和莊嚴。
參加婚禮的不只有本地人,還有不少新長沙人。來自臺灣、現在湖南旺旺醫院工作的饒之奇,得知有大漢婚典,攜他的湘妹子陳清湘早早報了名。“感謝這次婚禮,讓我們深深懂得,要相守夫婦之義、感念結發之恩,同時也想告訴大家,兩岸不僅一家親,兩岸還是一家人。”
本屆大漢婚典以“傳承優秀文化,弘揚文明風尚”為主題,旨在倡導文明婚俗,培育文明新風。
“這是一場以周禮婚制為藍本,展現禮儀、禮服、禮樂之美的集體婚禮。”本次活動策劃人杜雨珊介紹,婚禮不僅傳播文明婚戀觀,倡導新事新辦,同時也是傳統文化的致敬和傳承,新人身穿的漢式婚服,履行的中華之禮,從氛圍布置到婚典環節所用的各種道具,都有本有源,就連現場高奏的喜樂,也是來自于湖南寧鄉炭河里出土的商代大饒古樂。“希望借由一場漢式的婚禮,讓更多人感受傳統的魅力,懂得婚姻的責任。”
“這場婚禮,既傳承古禮,又賦予時代新意,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具體舉措,非常值得提倡。”長沙文史專家陳先樞表示。
長沙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不僅已連續16年榮登榮登“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單,同時也是青年友好之城。自從去年6月成功入選全國首批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后,長沙相繼印發加快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的實施意見和建設規劃,從畢業求職、創新創業、社會融入、婚戀交友、老人贍養、子女教育等方面著力,以切口小、效果好的“小”政策,精準有效滿足青年發展的“大”需求,致力打造青年心生向往、人生出彩的現代化新長沙。
本次活動選擇在長沙最繁華的黃興路步行街舉行,傳統與時尚交融,古典魅力與現代潮流的碰撞,彰顯出長沙這種開放包容、活力四射的城市形象,讓更多人感受到了青年友好之城的風華與魅力。
(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 鄒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