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2月18日長沙訊 12月16日至17日,智慧與綠色交通可持續發展2023年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在長沙舉行。來自國內外的160余名專家學者和產業界代表共同就智慧交通、綠色交通相關科學技術及其發展趨勢展開深入探討。
智慧與綠色交通可持續發展2023年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在長沙舉行。(尹謙益 攝)
本次會議由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主辦,湖南省教育廳與長沙理工大學共同承辦。會議以“智慧與綠色交通可持續發展”為主題,設“交通基礎設施低碳材料”“智慧交通基礎設施建造”“交通基礎設施智能管養”和“智能交通與車路協同”四個分會場。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沙理工大學教授鄭健龍,美國華盛頓大學教授王印海,美國密歇根理工大學教授尤占平,美國羅格斯新澤西州立大學教授汪浩,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副教授錢于,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工程技術部部長茅荃分別作主旨報告。
“公路基礎設施的智能建造是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等新技術革命成果與傳統公路基礎設施建養技術的融合,是實現公路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建設交通強國的重要舉措。”鄭健龍在報告中著重圍繞道路材料設計、公路勘測、結構設計、施工控制與管理、檢測與監測技術、健康監測與養護等方面,全面介紹了公路基礎設施的智能建造的發展現狀,深入分析了公路基礎設施的智能建造發展存在的問題以及發展目標,并分享了關于公路基礎設施的智能建造未來發展方向的思考。
“由于交通模式的時變性以及道路幾何形狀、意外事件、天氣等因素的影響,預測全路網的交通表現具有挑戰性。”王印海在報告中分享了華盛頓大學智能交通應用和研究實驗室(STAR Lab)為應對這一挑戰所做的研究工作,提出運用一種先進的深度神經網絡方法來預測路網交通表現,為智慧出行提供決策依據。
“橡膠瀝青結合了廢舊輪胎的橡膠和傳統瀝青,形成了一種既環保又耐用,且性價比高的新型道路鋪設材料。”尤占平在報告中介紹了美國橡膠瀝青技術和應用。他表示,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環保意識的增強,預計未來這種材料在美國的應用將進一步擴大。
路面基礎設施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發展,但隨之而來的大量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對全世界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愿景提出了全新挑戰。汪浩從再生路面材料、路面類型和結構設計、養維護策略等多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在全生命周期提升路面的可持續性和降低碳排放,以更好地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為了解決傳統軌道巡檢中集中式數據分析能耗大、周期長等問題,研究者們在去中心化分布式低功耗檢測方法上取得了進展。錢于在報告中著重介紹了這種檢測方法:“我們利用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和邊緣計算技術,為軌道巡檢開發了適用于多維度多載具的自動巡檢、自主分析和智能安防系統,幫助軌道交通檢測系統升級,實現從智能化到自能化的飛躍。”
茅荃在報告中圍繞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20余年高速公路養護實踐,回顧了江蘇交控智慧養護的發展歷程,介紹了在養護領域全要素數字化、全過程智慧化的主要探索,重點分享了在“檢測、評價、決策、實施、評估”五個領域中的智慧化養護新實踐。
會上,長沙理工大學發起成立了公路交通行業科產教聯盟,并召開了聯盟第一屆理事會第一次會議。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聯盟成員單位將在人才優培優選、承接國家示范性建設工程項目、承擔科技攻關任務、共建技術研發中心、共建校企合作實習實訓基地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共同促進科教協同、產教融合。
會議期間還舉辦了兩場青年學者論壇,來自華中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美國奧本大學等高校的青年學者在論壇上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 鄒碩|劉飄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