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相通是筑牢中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中非網絡媒體加強合作有利于促進中非之間的民心相通,那么在智能媒體時代如何借力當代前沿技術特別是智能視聽技術,來推動多元主體形成合力,以增進中非民心相通?我主要從跨文化傳播的視角分享三點思考。
首先,新技術為實現跨文化傳播提供新可能。所謂技術賦能主要來自三個方面:首先是有助于跨越語言屏障,中非各國之間由于語言差異,對于民間日常交往,自然語言還是一道屏障。智能實時翻譯無疑為輕松跨越語言屏障提供了可能;其次是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閡,中非在價值觀、信仰、習俗等方面的差異一定程度形成文化隔閡,傳統媒體難以解決跨文化傳播的錯誤解讀甚至沖突解讀問題,通過個性化推薦算法,中非雙方網民更有希望能看到對方符合自己偏好的可愛面向;第三是有助于提高內容產能,Sora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最新發展,為中非民間更容易采用包括影音作品在內的多模態內容進行形式多樣的交流,電子商務“常來常往”不再是難事。以上略舉三個方面,是智能技術為跨文化傳播賦能,促進中非民心相通可能帶來的機遇。
其次,新技術對跨文化傳播提出新挑戰。互聯網日益把全球編制成為一張無縫之網,2020年至2023年之間COVID-19全球疫情大流行已經引起人們注意信息伴隨疫情產生信息疫情給全球帶來的巨大影響。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在批量生成虛假信息和虛假新聞方面的具有巨大潛能。這提醒我們注意,技術的發展速度有時會超越我們的預期和準備。我們要從人文主義視角出發,深入思考如何為人類正在踏入的未來營造一個人與智能體和諧共生的環境。中非各國媒體同仁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設計者和使用者應當共同負起責任,確保技術的使用不僅遵循倫理標準,更要服務于社會的長遠利益,避免技術濫用所帶來的潛在風險。
第三,多元主體合力促進跨文化民心相通。作為傳媒教育工作者,教育也是中非合作多元主體中的一元,我們喜歡說“教育是深度傳播、傳播是廣度教育”,促進中非民心相通,我們愿意多做些面向中非青年領袖的深度傳播。這幾天即將迎來廈門大學建校103年周年,今后我將在課堂上向來自世界各國包括非洲國家的廈大學生多分享中非網絡媒體合作的成功經驗,我個人也期待有機會認識更多非洲青年領袖,也希望有機會能去非洲學習參訪非洲網絡媒體和傳媒教育界的同行。
總之,面對智能時代對中非之間跨文化傳播提出的諸多機遇挑戰,中非網絡傳媒教育工作者需要攜手合作,共同探索有效的教育創新模式,培養新時代的智能國際傳播人才,為中非網絡媒體未來開展可持續的高質量合作奠定堅實基礎。讓我們一起為增進中非民心相通,最終實現中非乃至全人類的合作共贏而努力。
(作者:蘇俊斌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