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4月23日訊 4月22日晚,由瀟湘電影集團、中國美術學院和湖南當燃影業聯合出品的電影《出發》在北京黨史館影院舉行北京國際電影節首映活動。作為第14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首映單元的精選作品,電影《出發》備受矚目。影片贏得了眾多專家學者和高校學子的廣泛關注,成為本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一大亮點。
電影《出發》以青年毛澤東的游學歷程為敘事核心,透過苦難歷史背景下的青春激情與思想覺醒,展現了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影片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歷史內涵深邃,為觀眾呈現了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
映后,專家學者們對影片給予了高度評價。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當代電影》雜志主編皇甫宜川認為,《出發》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巧妙融入電影語言之中,以橫軸繪畫風格引領觀眾穿越時空,深入體驗青年毛澤東的心理變遷與時代精神。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理事、《文藝報》藝術評論部主任高小立則稱贊《出發》為自然主義與表現主義結合的典范,其視覺風格與內容的緊密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張力和感染力。影片不僅呈現了苦難中的青春激情,更深刻地展示了毛澤東思想上的覺醒和成長。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李道新認為,《出發》在主旋律電影中實現了技術、藝術、美學的全面突破,彰顯了中國電影的創新實力。他特別提到影片在細節、情感和情節上的精細打磨,認為這是一部對中國電影藝術水平提升具有重要意義的作品。
《電影藝術》主編譚政從電影的創新意義、敘事難度和詩意表現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認為《出發》通過歷史與藝術的結合,以一種充滿詩意的手法,展現了民族和國家在逆境中的堅韌與不屈,是一部具有深遠意義的作品。
中央戲劇學院教授路海波分享了對《出發》的美學和主題人物塑造的深刻見解,認為影片在美學創新、內容立意與人物刻畫上均有顯著突破,影片獨特的中國水墨畫造型風格更是獨樹一幟。特別提到影片中青年毛澤東對待不同人群的態度,深刻地體現了其人民觀念的深度與廣度。
(中國日報湖南記者站 鄒碩 朱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