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過去,更能看出嫦娥六號承先啟后的里程碑意義——
2019年1月,嫦娥四號突破月背著陸這一世界難題;2020年12月,嫦娥五號從月球正面北半球成功采回迄今“最年輕”的月壤。
探月工程歷時17年的“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中國人有了到月球背面南半球開展人類首次月背采樣的底氣與信心。
2021年9月,探月工程四期啟動實施,任務主要目標是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才能見到前人沒有見過的風景。
美國布朗大學學者詹姆斯·黑德說,如果沒有從月背帶回的樣本,科學家們就無法徹底了解月球作為一個完整天體的情況,“嫦娥六號帶回的樣本將使相關問題取得重大進展”。
太空是人類的共同財富,航天事業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此次,嫦娥六號搭載歐空局、法國、意大利、巴基斯坦的4個國際載荷,同步開展月球探測和研究。
國家航天局局長張克儉表示,中國航天將堅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發展的基礎上,繼續敞開胸懷、打開大門,不斷拓寬國際合作渠道,組織實施好后續重大工程任務。
敢為人先的宇宙接力
5月3日17時27分,海南文昌。長征五號遙八運載火箭托舉嫦娥六號探測器向月球飛馳而去。
探測器穩穩落月的“輕盈”身姿,于月背豎起的五星紅旗,“挖土”后在月面留下的“中”字……這場持續53天的“追月大片”,一幕幕場景令人記憶猶新。
月背采樣在世界上沒有先例可循,面臨很多新情況新問題。而嫦娥六號采用嫦娥五號成熟技術,硬件產品技術狀態已經確定,約束條件非常苛刻。
為了適應新的任務要求,研制人員開展了大量適配和優化設計,攻克了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月背智能采樣和月背起飛上升等多項關鍵技術,成就了這場精彩絕倫的宇宙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