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漢燦爛,自古承載著無盡的夢想與希望。7月4日上午, 湘潭大學舉辦“湘大星”命名發布會,成為湖南省第一所擁有專屬小行星命名的高校。從此,專屬于湘大人的浪漫與豪情,縈繞于璀璨星河。當天,“湘大星”離地球3億公里。
國家天文臺臺長、黨委副書記劉繼峰宣讀“湘大星”國際命名公報和命名證書,向學校頒發“湘大星”命名公報、命名證書和運行軌道圖。今年是湘潭大學復校50周年,校長潘碧靈代表全體湘大人接收了這份特殊的校慶禮物。
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鄒虎介紹了“湘大星”發現過程及相關參數。國家天文臺高級實驗師王嘉力,湘潭大學黨委副書記肖志偉,副校長葛飛,校紀委書記王繼東,副校長鄧國軍、劉中望等參加儀式,儀式由肖志偉主持。
小行星命名具有嚴肅性、唯一性以及永久不可更改性,獲得小行星命名是一項具有國際性和永久性的崇高榮譽。1998年8月 22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施密特 CCD 小行星項目組發現“1998QJ5”(臨時編號)小行星。經過嚴格的申報和核準程序,2023年11月8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正式將該小行星命名為“湘大星”,國際永久編號為“74092”,其中數字“74”,寓意湘潭大學1974年復校。
“湘大星”位于火星與木星之間,軌道偏心率為0.11,軌道傾角為3.67度,軌道半長徑為2.71天文單位。“湘大星”離太陽最遠4.5億公里,離太陽最近3.6億公里,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為4億公里,繞太陽一周需4.47年。“湘大星”在軌道上以每日140萬公里的高速馳騁不息,相當于每秒16公里的速度在繞日運行。“湘大星”與地球的最遠距離達 6億公里,最近時只有2.1億公里。
復校50年來,湘潭大學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在天體物理研究方面,學校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恒星演化與恒星磁活動研究。經過30余年的建設,現已建成了初具規模、特色鮮明的學術研究團隊,特別是近年來學校積極推動數學、物理學、天文和空間科學等交叉學科發展,凝練發展“天文統計學及大數據應用”學科建設方向,獲批了 “恒星與星際物質”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圍繞星際介質物理、恒星與雙星物理、計算天體物理等主要研究方向,在基于天文觀測大數據的天體分類和性質研究、星際物質性質的模擬計算、磁流體力學的天體物理應用、天體的時域性質研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在《自然》等國際頂級期刊上發表論文10余篇,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優秀青年基金、空間望遠鏡聯合基金、天文聯合基金、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巡天空間望遠鏡專項科學研究項目子課題在內的多項國家級項目,承辦了“SKA脈沖星科學研討會(2022年)”“第十一屆全國脈沖星研討會”“第五屆星際物理與化學研討會”等高水平學術會議。學校聯合國家天文臺發現和證認了222顆熱亞矮星,其中一顆為目前已知的偏心率最大的寬距熱亞矮星雙星,遠超理論模型的預測值,該研究成果對熱亞矮星的形成模型提出了新挑戰,形成了較好的學術影響和社會反響。
儀式上,國家天文臺和湘潭大學均表達了建立深度合作關系,攜手奔赴星辰大海的美好愿望。
劉繼峰表示,以“湘大星”命名小行星,充分彰顯了湘潭大學在高等教育、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等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貢獻,體現了國際學術領域對湘潭大學辦學成效的高度肯定。國家天文臺將攜手湘潭大學推動中國天文與大數據事業發展,著力打造一支有影響力的天文大數據科研團隊,同心聚力促進國家天文事業發展。
“蒼穹浩渺望無邊,奧秘欲知人競前,探索宇宙始終是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夢想。”潘碧靈表示,在湘潭大學喜迎復校50周年之際,“湘大星”正式命名,將激勵全體湘大人凝心聚力、砥礪奮進。學校將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深化與國家天文臺的合作,著力培養更多優秀人才,產出更多一流成果,為助力推動我國天文事業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日報湖南站記者 鄒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