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2023年5月31日,芬蘭坦佩雷,一架美國空軍F-15戰斗機亮相北極挑戰-2023演習。
(圖/視覺中國)
7月23日,針對美國國防部日前發表涉中國北極政策報告一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稱,中國是北極事務的重要利益攸關方,一貫本著“尊重、合作、共贏、可持續”的基本原則參與北極事務。美國歪曲解讀中國的北極政策,對中國依據國際法正常開展的北極活動說三道四,無益于北極的和平、穩定與合作。
中國是北極事務的積極參與者、建設者和貢獻者。中國在地緣上是“近北極國家”,是陸上最接近北極圈的國家之一。中國與北極的跨區域和全球性問題息息相關,特別是北極的氣候變化、環境、科研、航道利用、資源勘探與開發、安全、國際治理等問題,關系到世界各國和人類的共同生存與發展。同時,北極的自然狀況及其變化對中國的氣候系統和生態環境有著直接的影響,進而關系到中國在農業、林業、漁業、海洋等領域的經濟利益。正因如此,探索和認知北極是中國北極活動的優先方向和重點領域。例如,在北極海洋生態系統研究中,中國科研人員通過研究海洋生物的分布變化和極地環境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以及海冰減少和冰川融水增多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提供了北極生態系統健康狀態的關鍵數據,增進了科學界對全球生物多樣性變化的理解,有助于推動制定北極生態保護措施。俄羅斯外交部負責北極事務的高級官員尼古拉·科爾丘諾夫曾評價稱,中國在北極地區的活動并不構成威脅,而是良好行為的榜樣。
美國企圖把北極變成地緣競技場。近年來,相較于中國努力為北極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美國卻在干擾破壞北極地區的和平穩定環境。一方面,美國極力加強在北極地區的“存在感”。2022年9月,美國國防部宣布成立北極戰略與全球復原力辦公室;2023年2月,美國總統拜登任命了美國首位北極大使。另一方面,美國強化軍事部署,渲染所謂“大國競爭”。美陸軍2022年在阿拉斯加重新組建第11空降師,并計劃在北極地區成立一支多域特遣部隊;美空軍2021年將4架B-1B轟炸機臨時部署在挪威奧蘭空軍基地,2022年將54架F-35A戰機長期部署在阿拉斯加艾爾森空軍基地,目前已基本具備北極圈內的“動態兵力運用”能力。此外,美國還與芬蘭、瑞典、丹麥、挪威、冰島等國簽署防務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這些環北極國家將向美國開放多處軍事基地,從而使美軍可以更為便捷地進入北極地區。俄羅斯遠東和北極發展部長切昆科夫曾批評稱,美國等西方國家“打算把北極變成另一個‘戰場’,而對我們來說,北極是一個合作的區域?!?/p>
美國加緊布局北極旨在謀求私利。美國頻繁動作的背后,是看中了北極日益增長的戰略和經濟價值。北極的大陸和島嶼面積約800萬平方公里,有關大陸和島嶼的領土主權分別屬于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俄羅斯、瑞典、美國8個國家。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在北極開辟航道、開采能源和部署軍力變得更加便利,這一地區的戰略價值因此愈發凸顯。與此同時,北極地區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北極地區蘊藏著全球13%的石油、30%的天然氣、25%的煤炭以及大量稀有礦產。2023年12月,美國單方面宣布在北冰洋等區域延伸大陸架的主張。外界普遍認為,美國此舉主要是垂涎相關區域的豐富礦藏,尤其是制造電池用的鋰和制造太陽能電池需要的碲等。俄新社報道稱,北冰洋海底區域蘊藏著相當于830億噸標準燃料的資源。在未探索過的大陸架區域發現新的大型油氣產地的可能性也非常高。彭博社曾報道稱,美國單方面宣布擴大對北極和白令海大片區域大陸架的主權要求,原因之一是希望獲得生產電動汽車電池所需的礦產。美國這種單方面追求自身利益的行為,破壞了北極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不利于國際社會共同開發和利用北極資源,也違背了和平與合作的時代潮流。
北極的和平與穩定是各國開展各類北極活動的重要保障。美國不應將沖突對抗帶入北極,軍事化和對抗行為不僅無助于解決北極問題,反而會加劇地區緊張局勢,破壞環境,威脅全球安全。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的美國,在北極事務中應當展現負責任的大國形象,而不是相反。(陳洋)
海外網版權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編:陳洋、欒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