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10月18日電 近日,在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高質量發展進行時”主題活動中,記者通過實地采訪了解到,海上風電平臺地震監測站點的創新模式提升了江蘇沿海海域地震監測和預警能力。
江蘇省地震局通過與海洋風電企業合作,將地震監測儀器安裝于海上風電平臺,目前已經建立了7個海上風電平臺地震監測站點。
江蘇地震臺臺長鄭江蓉表示,這種海洋地震監測新模式有助于相關數據研究,服務海上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為海洋產業和經濟起到保障作用。
江蘇沿北西向海岸全長近千公里,距鹽城海岸線20至30公里處育有長達270公里的蘇北-濱海斷裂,海底地質復雜。據介紹,海域地震占江蘇全省地震的66%。2021年11月17日,江蘇鹽城大豐區海域發生5.0級地震。
此前江蘇陸地范圍內已經布設了高密度的地震監測站點,但海上的地震監測站點稀疏。據鄭江蓉介紹,海洋地震監測面臨的難題包括監測儀器設備供電、通信和運維等。
在與海洋風電企業合作之前,海洋地震監測主要通過放置“浮標”地震計、島嶼建站等方式實現。據江蘇地震臺高級工程師宮杰介紹,“浮標”地震計雖然放置距離更遠,但是無法實時傳輸數據,需要定期回收采集,同時由于海況復雜,不能保證持續供電,而在島嶼上設置地震監測站點也面臨持續供電和數據傳輸的難題。
利用海上風電平臺進行地震監測則解決了海洋地震監測一直以來面臨的通信、供電和運維難題,宮杰表示。
記者此次前往的國家電投集團鹽城海上風電平臺,于2023年底安裝一體化寬頻帶地震儀和高精度烈度儀。一體化寬頻帶地震儀用于實現實時海域地震監測,高精度烈度儀則通過記錄地震動參數準確測定儀器烈度。
海上風電平臺為地震監測儀器提供電力和網絡,保證地震監測數據實時連續傳輸至江蘇省地震局測震臺網中心(預警中心),實現地震監測與海上風電平臺的融合。
“地震監測儀器安裝在能夠穩定供電的風電平臺且耗電量小,與其他監測模式對比大大降低了成本,”國家電投集團江蘇海上風力發電有限公司生產技術部主管、技術負責人工程師李末亭介紹,“海上風電平臺地震監測站點的建立實際上代表著風電可以和其他領域結合為地方作出貢獻。”
在相關企業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2年至今,江蘇省地震局已經建成了7個海上風電平臺地震監測站點,與原有的3個海島觀測站點一起組成了海洋地震監測臺網,使海域地震定位精度由四類提升至二類。
據了解,江蘇省地震局還將在鹽城大豐區海域70公里處的海上風電平臺附近海底,建設2個涵蓋測震、形變、地磁等多種觀測手段的海底地震綜合觀測站,未來也將運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提高海洋地震監測的數據質量。
(中國日報實習記者李尚儀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