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貴州省委宣傳部組織的“新時代新征程央地媒體遵義行”主題采訪在遵義會議會址啟動。來自17家中央媒體和長征沿線15個省份的90余名記者參與此次活動。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長征途中舉行的遵義會議,被稱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90年過去了,遵義會議精神歷久彌新,這片土地上發生了哪些變化?精神財富如何轉化為發展動能?帶著這些問題,采訪團走進遵義市紅花崗區、湄潭縣、仁懷市等8個縣(市、區),赴茍壩會議會址、婁山關紅軍小學、花茂村等35個點位采訪,感受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的蓬勃脈動。
講好一棵老槐樹背后的故事
在遵義市紅花崗區子尹路96號的遵義會議會址,紅色宣講員孔霞飽含深情地講述著她和爺爺的故事。孔霞的爺爺孔憲權是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1955年,孔憲權擔任遵義會議紀念館第一任館長。上世紀90年代開始,孔霞從爺爺手里接過接力棒,系統學習遵義會議歷史、長征歷史,走上了紅色宣講之路。
“勝利樹”
“每位游客來到遵義會議會址,都會在這棵‘勝利樹’前比出勝利的手勢合影。”孔霞口中的“勝利樹”,就矗立在當年召開遵義會議的二層小樓東側。在歷史資料中,它只是一棵只有碗口粗細的小樹。如今,槐樹已經有10余米高,枝繁葉茂,與會址相依相伴幾十載,見證了中國革命從“低谷”走向光明、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
“堅持做好紅色文化的傳承和傳播,是我的責任。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爺爺走完了他的長征,我作為后輩,也要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孔霞說。
截至目前,孔霞已開展宣講近400場,受眾達10000余人次。“我要把紅色宣講做得更好,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
傳承與弘揚遵義會議精神,當地在持續推陳出新。
呼嘯的敵機,瘋狂的炮火,紅軍戰士拼死搶渡湘江……23日,采訪團走進遵義市鳳凰山文化廣場的《偉大轉折》劇場,沉浸式感受宏大的歷史時刻。
《偉大轉折》劇目表演
《偉大轉折》劇目以中央紅軍血戰湘江后轉兵貴州、召開遵義會議為主線,以普通紅軍戰士“小華佗”的戰斗、生活為輔線,將前沿的舞臺科技與紅色故事進行融合創作,再現波瀾壯闊的“偉大轉折”史詩。自今年1月15日試演以來,該劇已連續演出近800場,觀眾突破28萬人次,每日演出場次最高達7場。
將精神財富轉化為發展動能
以紅色文化賦能文旅產業,是遵義走出的一條新路子。
在遵義1935紅色街區,商業配套豐富,游客絡繹不絕。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遵義紅色旅游人數達到2000多萬,35歲以下的占55%,遵義紅色旅游越來越呈現“年輕態”“青春化”特點。
在遵義這片熱土上,代代相傳的紅色精神,激勵著各行各業的人們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不斷取得新的更大勝利。
貴州鋼繩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老三線”企業,其研制生產的特殊結構、特殊用途的鋼絲繩運用于三峽電站、港珠澳大橋等重要項目和超級工程,多項技術打破國外壟斷,實現國產替代。
“公司地處遵義會議的召開地,激勵著我們繼承和發揚艱苦奮斗、堅韌不拔的精神。”該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陸萍說,58年來,一代又一代的貴州鋼繩人堅持守正創新、深耕主責主業,解決了多項“卡脖子”難題,使公司在國際市場占有了一席之地。
在新蒲新區,一碗熱氣騰騰的遵義羊肉粉是很多食客共同的選擇——這背后,離不開當地色澤誘人,香氣撲鼻的辣椒。
小小的辣椒不僅僅打開味蕾,也能“串”起大產業。眼下,遵義市正在推廣辣椒種植增密度、增科技的“兩增”措施。2023年,全市完成辣椒種植面積近200萬畝,鮮椒累計產量265萬噸,產值95億元,帶動50余萬戶農戶增收致富;實現加工產值48億元,帶動4000余人穩定就業。
來源 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