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作為推動就業的強大引擎,其“倍增效應”顯著,一個成功的創業項目,往往能帶動一個群體就業。因此,創業質量的高低,不僅關乎創業者的成敗,更直接影響社會就業的廣度和深度。
黔東南州深諳此道,創新推出了“樂創黔東南”創業促就業服務品牌,通過創業講座、創業沙龍、創業培訓等系列活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優化創業教育培訓體系,構建從理論到實踐的全鏈條創業服務體系,優化創業生態環境,努力提升創業質量,增強創業帶動就業的水平。
“樂創黔東南”服務品牌不止于理論傳授與技能培訓,更通過“創業之星”評選活動,發掘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社會價值的優秀創業人才、創業項目,樹立創業先進典型。目前,首批10名創業之星已誕生。本欄目聚焦首批創業之星,通過深入挖掘他們的創業故事,宣傳優秀創業榜樣,激勵更多有志青年投身創業浪潮之中,壯大創業創新力量,奮力實現以創業帶動就業、以就業促進發展的藍圖。
劉昌權是黔東南州三穗縣木界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州黨代表、縣委委員、縣人大黨委會委員,以及貴州聚力農業的創始人。
作為一名“兵支書”,劉昌權以村干部的身份,當好鄉村振興的“領頭雁”,帶領木界村村民走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發展綠色經濟,讓木界村從一個負債村一步一步發展為鄉村振興的引領村。戰場雖變,初心不變。劉昌權在新的陣地,持續塑造新時代軍人“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先鋒形象。
結束軍旅生涯返鄉創業
2000年12月,21歲的劉昌權踏上了從軍之路,開始了長達16年的軍旅生涯。
2016年12月,當劉昌權結束軍旅,面臨人生選擇時,他毅然放棄了政府提供的優越工作安置條件,決定返鄉創業,回到木界村,擔任村委會主任。
然而,擺在他面前的卻是一個負債累累,貧困落后,人口流失的空殼村。“村子什么產業都沒有,有勞動力的村民都在省外打工。村集體經濟沒有收入來源,還存在負債的情況。”
“生命不止,拼搏不息,終成一業”。16年的從軍生涯,練就了劉昌權不服輸、不怕苦的精神。返鄉創業難題多,但再難也要上。于是,他結合村里的自然環境和市場情況,發展農業產業,開始帶領村民們種植葡萄產業。230畝的葡萄種下去開始見效后,外出務工的勞動力開始返鄉。
圖為劉昌權查看葡萄長勢
黔東南州人社局和三穗縣人社局積極提供指導和幫助,來到基地宣講創業創新政策和人才就業相關政策,幫助招聘專業人才。對在基地務工的脫貧戶進行政策獎勵,引導村民到基地就業;邀請農業專家開展技能培訓,增強務工人員的專業技能,提升就業水平。
難題解決了,劉昌權帶領村民大力種植特色農產品,引進新技術、新品種,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同時,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建設農業產業園區,帶動村民增收。在劉昌權的帶領下,木界村逐漸煥發了活力,長期穩定解決80余人的就業問題,在用工高峰期,農業基地提供近300人的就業崗位。務工人員年收入累計達到650余萬元,讓村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劉昌權先后榮獲了“黔東南州脫貧攻堅優秀村干”“黔東南州2020年脫貧攻堅優秀致富帶頭人”“貴州省勞動模范”等多項榮譽稱號。
走“紅+綠+藍”特色發展道路
劉昌權認為,要想發展好村集體經濟,必須從單打獨斗走向抱團發展。
在他的帶領下,木界村先后創辦了合作社、工程貿易公司、聚力聯合社、再生資源集中回收公司等,初步形成了村集體經濟創收集團。同時。探索出“紅+綠+藍”融合發展道路。
紅色是木界村的文化底色。依托貴州省唯一開國上將楊至成的故里,發展紅色旅游。目前,楊至成故里已被打造成了紅色文旅及農耕體驗研學基地,吸引了無數游客前來體驗和研學。
綠色是木界村的生態優勢。打造食用菌產業鏈基地和精品水果葡萄園,為村民提供就業機會。綠色農莊經濟更是成為了村里的支柱產業。
藍色是木界村輕工業的新方向。菌棒生產車間,再生資源集中回收加工項目,拓展了村里的產業方向,延伸了產業鏈條,為村莊的經濟發展增添了新動能。
圖為劉昌權在菌子產業基地了解情況
精品水果基地、食用菌生產基地、農耕體驗研學基地......每一個項目都獨具特色。經過近七年的努力,木界村產業實現了從零到多點開花的轉變。村集體經濟從負債1.7萬余元,到如今擁有670余萬元的積蓄。設備設施、標準廠房、門面等集體資產更是達到了4685萬余元。全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躍升至1.98萬元。
隨著產業的發展,木界村的基礎設施也得到了改善。河堤加固、機耕道拓寬、通組聯戶路硬化,這些變化進一步改善了村子的基礎設施,方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這個曾經負債累累的小村莊,如今已成為鄉村振興的典范,群眾的致富路越走越寬。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為了進一步拓寬增收路,劉昌權組織全村黨員、群眾代表多次深入商討,決定成立三穗縣廣聚再生資源集中回收有限責任公司,由劉昌權擔任法人。
近年來,三穗縣積極發展綠色經濟,引導經營主體規范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我們村原本就有人搞再生資源回收,有行業資源和行業基礎。我們大膽先行一步,整合資源優勢,走在了全縣前面。”劉昌權說。
三穗縣廣聚再生資源集中回收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后,村集體決定實施“再生資源集中回收項目”,以村民委員會作為全資股東。
為了順利推進項目,村集體籌資660余萬元,流轉了46.5畝工業用地,預計總投資將達到3800萬元。項目分三期實施,從廢舊物品的集中回收、分類處理,到報廢機動車輛的回收分解,再到鋰電池的回收處理。項目全面建成后,將構成一個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圖為再生資源集中回收項目基地
在運作模式上,項目采用“村委會+農戶”的模式,讓村集體入股實施,資源資產利益全民共有、共享。為實現全民利益最大化,項目創新性地引入股份浮動機制。個人資金股與黨建引領的運營股按照60%、40%的比例分配。當個人資金投入回報達到入股資金的3倍后,資金股與運營股的占比將調整為3:7。既保障了投資者的回報,又能促進村集體經濟快速壯大。
隨著項目的運營,木界村預計成為黔東五縣再生資源集中回收的中心區域,預計年產值將達近億元,年利潤在500萬元至800萬元左右。公司盈余將按照占股比例分紅,計劃三年內將村集體入股所獲盈余納入全民社會保障預算,為全民繳納社保、合醫,解決特殊人群的生產生活困難等,真正實現全民受益。
項目還為木界村提供了150個以上的穩定就業崗位,有效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群眾增收。為了延伸產業鏈,項目加大對本村優秀青年的培訓力度,培養了一批專業的汽車分解、評估、金屬熔煉、成型等技術工人,為再生資源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人才支撐,該項目在第六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貴州省級選拔賽決賽中,項目榮獲綠色經濟專項賽道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