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物里的國潮”創意策劃項目圍繞千年大運河主題,面向全球青年畫家、設計師、文化創意工作者、潮流文創團隊以及博物館、美術館、藝術展、美術高校等機構發起征集活動,并通過創意者的實地走訪,創作出可視化創意產品,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美學發生視覺碰撞,以現代視覺語言重新詮釋并呈現那些古老的文化符號。讓塵封已久的文物在創意的火花下“潮起來”“活起來”,煥發出鮮活生命力與旺盛光彩。
穿越歷史的長河,洛陽的絕代風華在此間鋪陳。本期作品,以人像為引,帶我們邂逅往昔。從唐代貴妃的優雅身姿,到西周褒姒的神秘韻味;從夜游神都的奇幻想象,到永寧寺佛像殘片的跨越千年......一幅幅人像,串起洛陽的歷史脈絡。
當千年流轉的珍貴文物與文化遺產邂逅“國潮”新風,會綻放出怎樣的靈感火花呢?讓我們一同欣賞(作品展示排名不分先后)。
作品:夢回洛陽
作者:李俊(熙往)
作品簡介:這幅畫的靈感來源于洛陽博物館中的女俑形象,其中的唐代女俑面部圓潤。畫面主體是貴妃手持酒杯的形象,左下方畫的是貴妃手彈琵琶的形象,右下方是馬車和侍女,以及周圍的青山。
作品:褒姒
作者:李俊(熙往)
作品簡介:這幅畫畫的是西周時期的妖姬褒姒,靈感來源于洛陽博物館中的西周時期青銅器,整幅畫面采用了垂直構圖去呼應強調青銅紋路的幾何感,使用大量垂直平行線條,然后用蘭花的柔美去打破整體的肅穆,體現女性的柔美。
作品:傭夢—神都夜游
作者:何家俊(梭子)
作品簡介:平時東幸洛陽城,天樂宮中夜徹明。在唐代詩人張祜的眼中,夜色下的洛陽是溫潤而喧鬧的,仙樂天上來,人們載酒而歌,徹夜狂歡。
天上宮闕,彩繪仕女傭夢中初醒,十二生肖神手提洛陽宮燈,夜游神都,為人間求吉納福。
作品:永寧寺—涅槃之火
作者:何家俊(梭子)
作品簡介:跨越千年的微笑,來自北魏洛陽永寧寺的佛像殘片。永寧寺是北魏佛教文化的頂峰是規模最大九層佛塔,卻在雷火中化為灰燼。恰是因為烈火的灼燒,使泥塑質地變得堅硬,佛像殘片得以保存千年至今。
插畫描繪的是楊衒之《洛陽伽藍記》中記錄的場面,“永熙三年二月,浮圖為火所燒,帝登凌云臺望火。當時雷雨晦冥,雜下霰雪。百姓道俗,咸來觀火,悲哀之聲,振動京邑。時有三比丘,赴火而死。”火經三月不滅,猶如涅槃之火,在毀滅中重生,生滅往復,其寧惟永。
作品:夢回山海·鏡
作者:傅鹿
作品簡介:創作靈感源于作者在洛陽博物院看到的一面青銅山海鏡。銅鏡四周群山環繞,靠近中間區域水紋旋轉直至鏡面中心,山中林間異獸跳躍嬉戲。
作品:夢回山海 · 運河
作者:傅鹿
作品簡介:創作靈感源于對隋唐大運河以及絲綢之路的想象,畫面主體是一個女孩,所持的是藏于洛陽博物館一體而成的白玉杯。
作品:千年閨蜜情
作者:單月娟(卡卡的糖朝)
作品簡介:北魏彩繪雙髻牽手女傭,跨越千年出現在我們眼前,兩人一手牽手一手叉腰調皮又自信,很生動的體現出當時的文化和魅力。
作品:胖妃醉酒
作者:單月娟(卡卡的糖朝)
作品簡介:靈感來自洛陽牡丹瓷博物館,在傳統文化中融入了很多現代審美元素,
讓更多年輕人愛上傳統文化。
作品:自觀
作者:陳露(山人辰露)
作品簡介:銅鏡呈八瓣葵花形,飾以唐代極為流行的花鳥紋,蓮花與牡丹團簇,蝴蝶與鸞鳳共舞,具有吉祥美滿的喻義。歷史的殘影攝入鏡中,站在鏡前的卻是今天的你我。
作品:大運河之舟
作者:陳露(山人辰露)
作品簡介:作品講述一位女子喝了含有龍籽的雨水后生下小白龍,每年農歷五月二十五日,小自龍會來祭拜母親,當地因此常有風雨。同時大運河賽龍舟被列入國家級非遺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就有祭水神祭屈原等活動。
作品:基石
作者:達妮
作品簡介:這件作品描繪了接地氣的現實,與洛陽的土元素相連接。關注中心是它的人造部分。
作品:精神
作者:達妮
作品簡介:這幅畫展現了無形和精神的元素。它反映了水的倒影,描繪了位于河邊的寺廟人物。龍形文物的天藍色反映了這一元素的顏色。
作品:河流之歌
作者:Zaynab Ali
作品簡介:這幅畫靈感來源于詩意的音樂性,歷史節奏與河流交織,反映了中國與其水道之間的深厚聯系。這件藝術品試圖捕捉圍繞大運河的夢想的第一拍,喚起時間的流動和河流對土地的持久影響。它傳達了自然、歷史和文化的和諧融合,仿佛河流本身在唱一首關于生命和連續性的歌。
作品:船的節奏
作者:Zaynab Ali
作品簡介:這幅畫捕捉了“船的節奏”,沿著大運河移動,色彩鮮艷,筆觸流暢,反映了水的活力和周圍景觀。受古代歷史啟發,船只象征著運河作為運輸和貿易的生命線的作用,連接城市,將貨物和思想帶遍中國。每一艘船都為這個和諧的節奏增添了獨特的節拍,創造出一個生動形象,展現了運河穿越時間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