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文物里的國潮”創意策劃項目圍繞千年大運河主題,面向全球青年畫家、設計師、文化創意工作者、潮流文創團隊以及博物館、美術館、藝術展、美術高校等機構發起征集活動,并通過創意者的實地走訪,創作出可視化創意產品,讓傳統文化與現代美學發生視覺碰撞,以現代視覺語言重新詮釋并呈現那些古老的文化符號。讓塵封已久的文物在創意的火花下“潮起來”“活起來”,煥發出鮮活生命力與旺盛光彩。
古老建筑邂逅靈動筆觸,歷史文化碰撞現代創意。南北標志性建筑生動呈現,運河文化卷軸鋪展,從萌趣文物活靈活現到傳統非遺守護傳承......本期作品跨越時空,勾連起歷史的厚重底蘊和現代的技術新潮。
當千年流轉的珍貴文物與文化遺產邂逅“國潮”新風,會綻放出怎樣的靈感火花呢?讓我們一同欣賞(作品展示排名不分先后)。
作品:《留園》
作品:《鼓樓》
作品:《四季故宮-鎏金獅子》
作品:《故宮的雪》
作者:畫畫的老張和面包
作品簡介:這些作品以北京的故宮、鼓樓、天壇、永定門、天安門、頤和園等建筑以及蘇州的留園和青島的各種標志性建筑為創作靈感,生動呈現了這些城市的盛景。
作品:《千年長河,萬象更新》
作者:李婷婷
作品簡介:大運河的修建連通了南北地區的商業發展,進而衍生出了多元的大運河文化此次插畫靈感來源于古畫卷軸,以卷軸為載體象征著千年奔流不息的大運河,沿岸人民各自衍生出的大運河文化遺產,畫面從上至下依次的揚州的揚琴與二胡,北京的燃燈塔,蘇州的檀香扇及正在做扇子的手藝人,運河中間一艘清代的康熙座船在緩緩行駛,和浙江杭州的廣濟橋在其中,以及現代揚州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畫面的最下方,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文化及文物,都在告訴我們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品:《鎮墓獸.其一》
作者:黃今今
作品簡介:大運河是偉大而不平凡的,代表著中國長久以來的歷史。一件件出土的文物更經歷了歷史的風霜。而鎮墓獸,有著避邪,護佑的含義。而且造型獨特,外形抽象。畫面有趣的外形結合歷史感的顏色沉淀,有著護佑祖國的含義。
作品:《讓文物活起來》
作者:高語嫣
作品簡介:選取杭州博物館中的幾件具有代表性的“鎮館之寶”,如吳越國牡丹雙鳳對飛鎏金銀盒、龍泉窯青瓷舟形硯滴等,將其設計成可愛的動漫IP形象。這些形象不僅保留了文物的核心特征,還加入了現代元素和趣味性,使文物更加貼近年輕受眾。
作品:《杭州文化》
作者:丘粵琳
作品簡介:主這幅作品主要講的是杭州的國潮文化。創作背景是杭州的西湖、小籠包、油紙傘等各種文化結合一起創新設計有感而發,色調我采用了整題偏暖系。
作品:《餅印-非遺文化》
作者:盧敏婷
作品簡介:餅印又稱餅模,既是用于月餅或其他禮餅造型的印制模具,也是一項傳統的民間雕刻美術。餅印體現了勞動人民祈求吉祥、平安、團圓、富足的價值觀。這項傳統非遺技藝慢慢地在被人們遺忘。該作品是以傳統餅印技藝為主題設計,是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和傳承餅印文化技藝,讓這項非遺永遠的留在我們人們的血液里。
作品:《越窯青釉刻牡丹紋盒形象》
作者:趙宸
作品簡介:以唐朝人物形象為基礎對越窯青釉刻牡丹紋盒進行的人形想象和設計。
作品:《梅蘭竹菊》
作者:蘭姍姍
作品簡介:梅蘭竹菊的文化象征:作為“花中四君子”,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高潔、堅貞、正直、淡泊等美好品質,代表了君子的高尚品德和精神境界。這種象征意義在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深入人心,被廣泛運用于文學、藝術、哲學等領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符號。作品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梅蘭竹菊擬人化,模仿景泰藍的描邊方式,以國潮風采展示其豐富的精神內涵,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運河文化的契合:博物館中收藏的與梅蘭竹菊相關的藝術作品,如繪畫、書法、瓷器、刺繡等,在創作題材或表現手法上與大運河有所關聯。如民間故事,住在運河邊上的阿牛一家通過菊花仙子的指點最終治好了阿牛母親的眼疾。文化遺產中的關聯:大運河沿線的園林景觀設計中,常常會運用梅蘭竹菊來營造特定的意境和氛圍。園林中的梅花林、蘭花圃、竹林、菊園等景觀,不僅展現了自然之美,也與大運河的水景相互映襯,體現了中國傳統園林藝術中對自然與人文和諧統一的追求,同時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高尚品德的崇尚。
作品:《大美造物》
作者:姚艾君
作品簡介:時光悄然而去,器物永遠不渝。作品選擇了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陜西歷史博物館,唐朝)、博山爐(河北博物館,西漢)、長信宮燈(河北博物館,東漢)等金屬器物來展示文物的魅力。在時間長河里,見華夏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