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運伊始,由中央宣傳部文明創建局、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黨組宣傳部聯合主辦的“我的鐵路風景”主題宣傳活動在全國31個主要鐵路客運車站同步啟動,廣大旅客積極參與,佳作頻出,精彩紛呈。一張張照片、一個個短視頻、一段段文字記錄著春運路上的美麗“風景”,映射著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講述著生動鮮活的中國故事。(2025年2月19日“中國鐵路”微信公眾號)
2025年春運,鐵路部門以暖意滿滿的服務舉措,將出行路譜寫成一首溫暖與效率交織的協奏曲。從“無障礙服務”的貼心守護,到“智慧出行”的高效便捷,再到“非遺”浸潤的文化滋養,今年春運不僅是一場人口遷徙,更照見中國式現代化溫度與速度的生動窗口。
服務暖心,銀發母嬰皆享“專屬禮遇”。鐵路服務的溫度,蘊藏于對重點群體的細致關懷之中。在上海虹橋站,為視障旅客設計的專屬通道配備了智能語音導盲系統,提供精準導航服務,每日平均幫助超過30人次;廣州南站推出的“母嬰接力服務”在哺乳室增設了溫奶器和尿布臺,已經惠及2000多個家庭,年輕媽媽王女士深有感觸地說:“帶著嬰兒出行,終于不再是‘負重闖關’?!痹趶V西有一個溫暖的故事,一位77歲的老人手持子女手寫的“愛心車票”順利乘車,那泛黃紙頁上工整的字跡被網友譽為“最暖信任契約”。對“老弱病殘孕”特殊群體的定制服務,確保了每一位旅客歸途都充滿安全感。
速度省心,出行刷新歸途時速。春運的“高效”二字,凝聚著科技與管理的雙重智慧。北京至廣州的高鐵在高峰時段將發車間隔縮短至5分鐘,實現了“隨到隨走”的便捷;全國超50%的動車組開設“靜音車廂”……春運出行效率的提升不僅僅是時間的節省,更是為了讓幸福更快地抵達每個人身邊。
文化潤心,非遺燈謎共繪流動年味。當非遺藝術登上高鐵,當傳統文化邂逅現代交通,春運之旅便成了一場流動的文化盛宴。在成渝高鐵G8611次列車上,川劇變臉藝術家的抖袖轉身,讓車廂瞬間變成了非遺文化的“移動展廳”;在哈爾濱站的“冰雪春聯”發放點,旅客們手捧著墨香未干的“北國風光”,笑容比窗外的冰燈更璀璨。更令人會心一笑的是,在武漢開往深圳的G1005次列車上,一場“方言版燈謎會”讓來自五湖四海的旅客歡聲笑語……這些非遺文化傳播場景,不僅讓春運從“走得通”提升到“走得美”,更在飛馳的車輪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種子。
從“專屬通道”的溫柔指引,到“隨到隨走”的效率革命,再到非遺上車的文化沁潤,鐵路春運的每一次服務迭代,都在解答一張考卷——何為“人民至上”。這個問題的答案就藏在視障旅客導航語音的清晰度里,在智能調度系統跳動的數據流中,在車廂內非遺絕技收獲的掌聲里……鏡觀春運,從“走得了”轉變為“走得好”,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中國鐵路的飛速發展,更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鐵路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的溫暖圖景。(李國星、張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