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今年1月,印尼正式成為金磚國家。印尼加入金磚對中印尼關系有積極影響。兩國將在金磚機制下深化合作,在新興領域加深彼此了解,拓展同非洲等地區更廣泛的合作,加強供應鏈整合,共同抵御國際環境的不穩定,提升抗風險能力。由此,中印尼關系開啟了新篇章,其意義不僅限于雙邊層面,對于更大范圍的南南合作也有積極意義。
作者:穆罕默德·哈比卜·阿比揚-扎克萬
(Muhammad Habib Abiyan Dzakwan)
印度尼西亞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國際關系系研究員
今年1月,金磚國家輪值主席國巴西宣布,印度尼西亞成為金磚國家第11個正式成員。印尼“轉正”的進程很快,其加入金磚國家對中印尼關系的深遠影響值得重新審視。
在印尼加入金磚國家之前,其與中國的關系已經達到了歷史高點。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在雅加達提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來,印尼與中國一直保持著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印尼還是中國一系列全球倡議的伙伴,支持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現在,隨著印尼加入金磚國家,有四大積極的溢出效應值得討論。
第一,印尼和中國是開放和多邊世界秩序的長期受益者,兩國將通過金磚合作機制獲得更多交流的機會。在國際環境不穩定性加劇的背景下,印尼與中國的互動越多,雙方的合作成果就會越豐富。2024年11月,印尼與中國同意于2025年舉行首次外長防長“2+2”對話。盡管兩國部長已通過東盟、二十國集團(G20)、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和《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等多個平臺進行會晤,但金磚國家憑借其年度峰會及其他眾多的會議機制,為印尼提供了更多深化兩國關系的渠道。
第二,兩國可能會在新興領域中更加了解彼此的發展模式。印尼非常支持中國通過金磚國家平臺主導的各種能力建設倡議,例如中國-金磚國家人工智能發展與合作中心、金磚國家深海資源國際研究中心,以及金磚國家特殊經濟區中國合作中心等。更多地接觸這些倡議,可能有助于印尼更好地理解中國的發展模式。盡管中國實踐不一定全都契合印尼的利益需求,但更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印尼提供建設性反饋,并與之合作,實現共同利益。如果印尼未來考慮加入金磚國家“智慧海關”卓越中心或金磚國家數字產業生態合作網絡,將有望實現中國和印尼兩國行業標準的互操作性。
第三,兩國可能會進一步拓寬合作伙伴關系的視野。印尼與中國的合作項目不勝枚舉,但大多集中在亞太地區。隨著印尼加入金磚國家,以及印尼政府將區域外合作列為優先事項,兩國可以共同探索為世界其他地區,尤其是非洲,提供新的全球公共產品倡議。中國已經建立了中非合作論壇,而印尼也設立了印尼-非洲論壇。這些平臺可以向其他地區介紹亞太的一些成功經驗,例如東盟與中日韓緊急大米儲備機制、《清邁倡議》討論的區域性貨幣互換網絡協議。然而,拓展亞洲以外的合作,不應以犧牲對東盟及其相關機制的長期承諾為代價。相反,印尼和中國應向東盟成員國及東盟與中日韓(10+3)伙伴匯報金磚國家在全球公共產品供給方面的進展,并盡可能確保與這些機制的項目協同推進。最基本的一點是,金磚國家必須保持包容性和非對抗性。
第四,印尼和中國將有機會進一步鞏固其供應鏈聯系。并不上說所有材料或行業都必須由兩國壟斷;相反,金磚國家成員的身份為供應鏈和工業園區的多樣化提供了可能,例如可以將巴西或南非等合作伙伴納入其中。更廣泛、更一體化的供應鏈能夠增強抵御地緣政治干擾的能力。例如,印尼、巴西和中國可以憑借其綜合工業能力,利用巴西大豆、印尼咖啡或中國大米,將金磚國家農業研究平臺的成果轉化為具有氣候適應性的食品。這不僅有助于提升金磚國家成員的整體糧食安全水平,還能為全球糧食供應鏈的穩定性做出貢獻。
印尼加入金磚國家的積極影響不應僅限于雙邊層面,還應進一步推動南南合作。今年是萬隆會議召開70周年,“全球南方”國家應以此為契機,重新詮釋《萬隆會議十項原則》,以應對當前面臨的緊迫挑戰。例如,印尼和中國可以攜手將萬隆原則轉化為深海研究或人工智能領域的合作規范。通過加強金磚國家內部的互補性,可以避免資源浪費,確保每個成員國在支持其他“全球南方”國家時充分發揮其比較優勢。
此外,將金磚國家機制與善治、開放經濟、氣候變化緩解和人權保護等具有普遍利益的國際標準相結合也很重要。同時,金磚國家必須始終關注“全球南方”國家的實際需求,避免采用“一刀切”的合作模式或基于權力的所有權結構,這一點同樣不容忽視。
總之,印尼加入金磚國家為其外交和經濟合作,特別是與中國的合作,開啟了新篇章。如果能夠從戰略上加以利用,這不僅將深化雙邊關系,還能推動更廣泛的南南合作。金磚國家不應取代那些惠及“全球南方”國家的現有平臺,包括南北三角合作伙伴關系,這符合各方的共同利益。相反,金磚國家應專注于在傳統的發達國家合作伙伴因結構性差異或首要利益沖突而不愿或無法參與的領域,并開辟新的合作發展空間。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Beyond bilateral"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欒瑞英
編輯:張釗
實習生陸添玥、萬焯燃亦有貢獻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