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護林員在貴州大沙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仙女洞管理站開展巡護工作
春雷響起,春雨滋潤萬物,大地一片清新。
兩山夾一溝的仙女洞林區,灰磏河從山澗順流而下,兩岸石壁聳峭,懸空盤樹,無人機屏幕上,是一望無際的深山叢林。
這里,是貴州大沙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仙女洞管理站管護區域。在這里,共有駐站護林員8名、生態護林員38名,其中女護林員16名。她們被譽稱為大沙河的護林“娘子軍”。她們巾幗不讓須眉,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與山為伍、與林為伴,用雙腳丈量大地、用汗水澆灌林區,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青綠守護者的責任與擔當。
3月6日早飯剛過,程小敏、盛明芬、文良貴、李興月幾名護林員就來到管理站,整理背包、挎著水壺,整裝而發,走進仙女洞的深山叢林,開始本月里的又一次集體巡護。
急流、沙灘,荊棘、峭壁……一路淌過13道河彎,走過條條林間小道,時而揮刀砍草,時而攀高遠望,或望遠鏡掃視,或無人機探查,不放過每一個山頭、每一處叢林,“這里安全,無異常。”“看,那里有黑葉猴。”“沒有發現人員活動。”
累了,席地小憩一會兒;餓了,啃幾塊餅干填填肚子。她們邊走邊看,有說有笑。
2025年3月6日,護林員在貴州大沙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仙女洞管理站開展巡護工作
40歲出頭的程小敏,是貴州大沙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仙女洞管理站的駐站護林員,2022年前通過保護區管理局考試招聘入站,從站里內勤到包片巡山。兩年多時間里,步行巡山里程超過2000公里,常年報送巡山記錄、巡山路線、打卡點出勤等臺賬共60余項。
“這個工作很有意義!苦中有樂!”仙女洞管理站駐站護林員程小敏表示,來到仙女洞管理站兩年多,已熱愛上了這份工作,每天和姐妹們巡山護林,雖然有時候感覺很累、很忙,但很充實,今后將會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文良貴家中老人病重,常年離不開她的照顧,一直無法外出務工,2019年被當地黨委政府聘為生態護林員,負責三元村向石組片區1500余畝森林巡護,她感到工作和收入都非常滿意。
文良貴介紹,她除了平時在家種點莊稼,大多數時間都在山上轉,每月巡林至少15天,走到哪里都要通過手機上安裝的“生態護林巡護APP”打卡,巡護路線、活動軌跡,管理局的監控平臺都看得清清楚楚。“成為生態護林員后,算是有了一份穩定的收入,非常感謝黨和政府,我會盡力守好林子。”
春風拂來,林海沙沙作響,盛明芬不時揮舞柴刀,穿行林木間。這樣的巡護,她已經干了4年有余。她與同為駐站護林員的丈夫趙德令已經把家都安在了深山里。她告訴筆者,她的公爹趙進見是一位老護林員,已經退休10多年了,丈夫趙德令也在仙女洞管理站干了近20年,夫妻二人除了管好自己的林斑,還要輪流守好位于河壩的森林防火卡點。“雖然艱苦,但也有快樂!”盛明芬說,看到曾經到處是荒地的仙女洞生態一天天好起來,心里就很高興。
家住大磏鎮文家壩村的李興月,也是一名生態護林員。她說,最初什么都不懂,經過兩年多的學習,現在工作都熟悉了,巡護都很到位。“因為林區離家很近,騎著電瓶摩托車幾分鐘就到了,感覺這份工作還不錯。”
除了駐站護林員、生態護林員,還有“編外護林員”,她們因為支持自己家屬的工作,不覺間也加入了巡山護林隊伍。駐站護林員王小軍之妻駱敏就是其中之一,她每月陪同丈夫巡林均在10天以上。
2025年3月6日,護林員在貴州大沙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仙女洞管理站開展巡護工作
古有花木蘭從軍,今有娘子軍護林。像她們這樣,在貴州道真,常年穿梭于山水之間的護林員有2000多人,其中屬于保護區管理局的有170多人,這170人中女護林員有50多人,約占三分一。
貴州大沙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極具生物多樣性,總面積2699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84.67% ,是銀杉、黑葉猴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的棲息之所。護林員們常年穿梭在茂密的森林中,巡護山林、監測生態環境、防范火災和盜伐行為,艱辛而充滿挑戰,大家卻認為:苦,是值得的。
“常年在山中,既能呼吸新鮮空氣,還能欣賞自然美景,工作很愉快。”貴州大沙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仙女洞管理站負責人陳紅聯說:“貴州大沙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仙女洞管理站這批女護林員在平常巡山護林中,不怕艱苦、認真負責,可以說是巾幗不讓須眉,完全不輸于男同志。”
大沙河,是大山的世界;大沙河,是“娘子軍”的天空。護林“娘子軍”,單個出沒,是一朵山花;聚合成群,是一道風景。她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慶祝著自己的節日。(韓克超 陳慶軍 楊弦|編輯: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