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一渠水,秋收萬石糧。當前正值春耕時節,廣袤田地逐漸迎來春灌用水高峰。春灌是土地越冬后“喝”的第一口水,農田能否“喝好喝飽”,關乎全年的糧食收成。為什么春灌如此重要?眼下各地如何保障春灌?今年的春灌得到了哪些科技助力?
為什么春灌如此重要?
春灌,通俗地說就是指春季降雨偏少時,為保證春播作物正常生長和越冬作物及時返青而實施的一種灌溉。
俗語說“小麥不春灌,產量會減半”。灌溉關乎全年的糧食收成。這是由于:
“立春”之后,氣溫回升,春播生產即將開始,冬小麥也陸續進入返青期。隨著田間蒸發量增大,土壤含水量降低,農作物的需水量明顯增長,如果澆灌不及時會消耗農作物本身營養,影響返青和分蘗。
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大場鎮一處農田里,地埋式自動伸縮噴灌設備澆灌小麥(3月13日攝,無人機照片)。
同時,春灌可以降低倒春寒的影響。農作物剛萌發的枝葉御寒能力較弱,春灌可以有效降低地溫,延緩萌芽時間,緩解晝夜溫差以及倒春寒的危害。
不僅如此,當溫度回升時,春灌還能夠加速農作物根系生長和萌芽速度,在春灌時施肥可以通過農作物生長產生的拉力有效提高根系吸收養分的能力。
眼下各地正全力保障春灌
水利部3月4日公布數據顯示,全國春灌累計灌溉面積已達2600余萬畝。其中,已開灌大中型灌區428處,灌溉面積達2400余萬畝。
這些年,我國農業灌溉事業快速發展,灌溉面積持續增加。水利部水資源管理司司長于琪洋介紹,“經過多年努力,我國耕地灌溉面積已經達到10.75億畝,占到全國耕地面積的56%,這些耕地生產了全國77%的糧食和超過90%的經濟作物?!?/p>
3月8日,國網邢臺市南和區供電公司的工人在閻里鄉閻里村的田間向村民了解春灌用電需求情況。
灌區建設,托舉農事,潤澤民生。2024年全國實施1300多處灌區建設與現代化改造。于琪洋表示,將持續補齊灌排工程基礎設施短板,優先把大中型灌區建設成高標準農田,為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作出更大貢獻。
“針對今年以來全國降水量和主要江河來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的不利形勢,各地水利部門蓄、引、提、攔、調多措并舉,努力增加灌溉可供水量。”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國重點水庫蓄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灌溉水源相對充足。
“智慧灌溉網”越織越密
灌溉水源有保障,智慧灌溉系統則讓農民們告別了過去憑經驗灌溉的模式,讓每一滴水都用到“刀刃”上。
在陜西省渭南市臨渭區官邸鎮廟王村的一塊麥田,石宇鋒在手機上簡單地操作幾下,田壟邊的一臺水肥一體化噴灌機就開始了“自主作業”。
作為渭南市臨渭區綠盛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90后”的石宇鋒很有感觸:與前些年春灌時田間地頭人頭攢動、奔波忙碌的場景不同,現在幾百、上千畝的麥田,只要一個人,就能在手機上完成包括水肥配比、水量調整、出水時間的簡單操作,糧食生產實現省工省力。
3月13日,在青島西海岸新區大場鎮一處農田里,農技人員通過無人農場數字化平臺手機端控制農田灌溉。
只需輕點鼠標,調水、配水、輸水等指令即可傳達一線;AI設備對渠道水位、閘門開度、水面漂浮物等進行智能分析和預警預報……深度運用數字孿生平臺,讓山東位山灌區灌溉實現全程智慧管控。
位山灌區管理服務中心副主任楊玉廣介紹,通過精準灌溉,位山灌區和同類型的灌區相比畝產高出20%。
“十四五”期間,我國安排中央資金達2000億元,對2500多處大中型灌區進行現代化建設和改造,選擇49個灌區推進數字孿生灌區先行先試。
江蘇新禹河灌區,新建成的數字孿生平臺為農戶定制科學灌溉方案;安徽淠史杭灌區,信息化管理手段實現水情、雨情、農情、工情自動采集……人工智能、大數據、水文動力學模型等在農業領域逐步應用,科技“穿針引線”,我國的“智慧灌溉網”越織越密、越織越結實。
......??
水潤陽春望豐年。當前各地正在全力做好春耕備耕“水文章”,讓農田“喝好喝飽”,為全年的糧食豐收打下堅實基礎。
文案/海報設計:王 瑩
參考新華社、中國水利報相關報道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