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生態環境部召開3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蔣火華表示,生態環境部以“全面支撐美麗中國建設”為目標,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蔣火華表示,將聚焦“美麗中國哪兒美,監測數據告訴您”,加快推動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一是當好反映美麗中國“顏值”的“鏡子”。建成覆蓋大氣、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聲、海洋、生態等要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全球規模最大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絡。二是當好及時發現生態環境問題的“偵察兵”。綜合運用衛星、無人機、無人船、走航車、自動站等各種監測技術手段,努力講清楚環境污染的指標、濃度、組分以及各類排放源構成特征和貢獻率。三是當好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先鋒隊。全國生態環境部門所屬監測機構6.93萬人,是一支以高學歷、高職稱為特點的知識密集型、技術密集型人才隊伍。
“十四五”以來,生態環境部在監測體系建設上持續發力。印發《區域生態質量評價辦法(試行)》,制定實施《全國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工作方案(2023—2025年)》,已初步構建形成“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樣地”的生態質量監測網。預計全國生態質量綜合站的數量將會達到200個左右,全面覆蓋31個省份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及生態保護監管重點區域、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公園等重點區域。采用網格法在全國共布設1.64萬個樣地,基本實現縣級行政單元全覆蓋。同時,生態環境部衛星遙感監測能力顯著提升,目前已擁有環境和大氣兩個系列共7顆在軌衛星,初步構建起多星聯動的短周期、高覆蓋、高分辨率的生態環境衛星遙感監測體系。
在數據質量上,對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始終堅持“零容忍”。蔣火華強調,監測數據是客觀評價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反映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成效、實施生態環境管理與決策的基本依據。目前,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數據是可靠、可信的,與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獲得感高度一致。造假問題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排污單位。2022年起,生態環境部聯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開展第三方環保服務機構弄虛作假問題專項整治。另外,也通過重點區域空氣質量改善監督幫扶等方式,強化監測弄虛作假問題的發現和查處。
在制度建設上,積極推動《生態環境監測條例》早日出臺。在司法部大力支持下,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生態環境監測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條例著眼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管理,規范生態環境監測活動,保障生態環境監測數據質量,就生態環境質量監測、污染源監測、監測數據質量保障、監督管理、法律責任等內容進行規范。尤其對提高監測數據質量,嚴厲打擊監測數據弄虛作假提出了一系列法規制度設計。目前已收到近400條建設性意見。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配合司法部做好立法調研和論證工作,推動條例早日出臺。
在技術創新方面,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力環境監測的智能化轉型已得到初步運用。近日,生態環境部印發了《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方案》,推進監測數智化轉型的頂層設計,標志著監測數智化轉型邁出實質性步伐。同時,生態環境部聯合多部門推進環境監測等領域研發一批環保機器人、遠程運維裝備,加快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
展望“十五五”,生態環境部將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以更加科學、高效、一體化的網絡更好支撐美麗中國建設。蔣火華表示,下一步,將全面反映生態環境質量,空氣監測覆蓋新的城市建成區,地表水監測在源頭區增設斷面并部署水生生物指標等的監測評價,海洋監測在關鍵區域增設點位;有力支撐精準科學治污,優化受自然本底因素影響大的斷面布局,規范監測評價方式;聚焦群眾身邊的環境問題,將新增170余條群眾身邊的支流小河監測,強化化工園區、垃圾填埋場和危廢處置場的地下水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