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4月3日電 在國際保護主義不斷加劇、確定性成為全球稀缺資源的當下,中國堅定不移地擴大開放的決心,極大地提振了在華外資企業的信心。
近日,眾多外企人士及專家紛紛表示,他們將堅定不移地“加碼”中國市場,將其視為公司當前及未來的重要戰略方向。他們認為,開放性和可預見性是吸引外國投資的關鍵,包括更明確的規章制度、進一步開放的市場準入以及更有力的研發合作激勵措施等。
日前,德國著名經濟學家赫爾曼·西蒙(Hermann Simon)率領由20多名德國企業和咨詢機構代表組成的代表團來華參觀。他指出,在全球不確定性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中國不斷開放的市場和蓬勃發展的新興產業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德國企業加大在華投資力度。
隨團成員之一、曾在中國生活了30多年的伍爾特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霍漢默(Helmut Heuser)概述了公司未來幾年的計劃,并表示:“當我們與中國企業密切合作時,這實際上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歐萊雅集團首席執行官尼古拉·希羅尼穆斯(Nicolas Hieronimus)表示,公司將一如既往地“加碼”中國市場。中國市場是其最重要的戰略增長引擎之一,這得益于中國活躍的消費環境、快速的技術進步以及不斷壯大的中等收入群體。
國際日化企業拜爾斯道夫(Beiersdorf AG)于2020年在上海建立了研發創新中心,這是其在德國漢堡總部之外最大的研發中心,吸引了約1000萬歐元的投資。據悉,該創新中心不斷推出創新成果,使用了100%上海研發的機器人進行產品活性和穩定性測試。不僅釋放了人力去從事更具創造性的工作,還能與人工智能連接,協助新產品開發。
日本電機制造商日立集團(Hitachi)中國區高管表示,隨著新一輪以綠色、數字和智能解決方案為重點的發展,中國在技術和工業改革領域涌現出了眾多新的應用。他們將全力推進在中國的智能建筑業務,致力于將公司打造成為日立全球智能建筑業務的核心部分。
澳洲礦企必和必拓(BHP)首席執行官邁克·亨利(Mike Henry)認為,在中國致力于高質量發展和能源轉型舉措的推動下,他們對未來中國持續增長充滿信心。他強調,中國通過在太陽能和風能基礎設施、先進電網網絡、尖端電池生產設施以及蓬勃發展的電動汽車行業的大規模投資,堅定地朝著可持續的未來邁進。
德國羅蘭貝格全球管委會聯席總裁丹尼斯·德普(Denis Depoux)指出:“過去幾十年間,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實現了從制造業中心向全球科技參與者的轉變。”此外,“中國消費者和企業都精通科技,對創新有著強烈的需求。” 這些因素使得中國成為尋求新科技驅動機遇的外企的極具吸引力的市場。
意大利筆記本品牌Moleskine首席執行官尚博聞(Christophe Archaimbault)表示,“世界變得越數字化,世界就越需要書寫”,Moleskine在全球有五大項目,中國是其中之一。上海是公司的優先發力點,未來希望可以將上海的店鋪數量再擴大一倍,下一個目標則是在北京開店,然后是成都。
(編譯:馬芮 編輯:齊磊 韓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