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4月16日電 近期,美國掀起的全球貿易戰沖擊世界經濟,特別是對華高額關稅引發中國迅速采取對等反制措施,國際媒體對此高度關注。
外媒分析指出,美國可能因自身政策失誤陷入通脹和滯脹困境,而中國憑借強大的經濟韌性和靈活的政策調整,能有效應對貿易戰壓力,在長期博弈中占據上風。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刊文稱,中國的反制展現出中方應對貿易戰的底氣,更有能力應對美方發起的貿易戰。
文章稱,美國領導人熱衷于通過加征關稅展示其個人權力,而并非為實現其所宣稱的經濟目標。然而,這種策略在中國面前難以奏效。
中國的應對能力首先體現在其強大的內需潛力。近期,中國政府已經著手進一步促進國內消費,以彌補美國市場需求的減少。擁有14億多人口龐大市場的內需潛力尚未完全釋放,中國有能力通過優化宏觀政策迅速激活消費,抵消出口受阻的負面影響。
更重要的是,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獨特地位使其對美國進口的依賴大幅降低。過去五年,美國對華技術出口管制促使中國加速自主創新。如今,從芯片到高端制造,中國在多個領域已實現技術自給自足。
經濟研究公司龍洲經訊研究主管葛藝豪(Arthur Kroeber)表示, 供應鏈的韌性使中國在貿易戰中保持顯著優勢。
文章說,除了內需和供應鏈優勢,中國還在全球外交中保持了穩健姿態。盡管短期內可能面臨出口市場縮減的挑戰,但中國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區域合作持續拓展國際市場,降低了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長期來看,這種多元化布局將進一步增強中國經濟的抗壓能力。
相比之下,美國消費者因關稅戰將面臨更高的通脹壓力。美國企業對中國的依賴度也遠超中國對美國的依賴,進口價格上漲已開始侵蝕其商業利潤。
文章強調,美國發動的貿易戰還面臨內部問題。美國近期金融市場動蕩表明,美國政府無法無限制提高關稅,否則將引發更大經濟風險。
“如果美國政府對華貿易戰的目標是讓北京屈服于其權力,結果只會是挫敗和失望。”
另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中國已展示在貿易戰中擊敗美國的實力。
文章稱,美國領導人發起了一場他幾乎肯定無法獲勝的戰爭。這聽起來似乎“有悖常理”。畢竟,中國在對美貨物貿易中享有順差,去年出口額達4400億美元,順差近3000億美元。
文章分析,中國應對貿易戰的核心優勢在于靈活的戰略調整能力。北京通過多元化出口戰略加速開拓其他市場,有效緩解壓力。
此外,中國擁有強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空間,可迅速調動資源,穩定市場信心。
反觀美國,其經濟脆弱性在貿易戰中暴露無遺。美國消費者和企業高度依賴中國及亞洲的制成品,這種供應鏈優勢無法在短期內被本土生產取代。
文章說,美國政府寄望新征關稅每年帶來7000億美元收入。但關稅戰也將沖擊美國進出口,關稅收入難以實現預期效果,實際經濟負擔主要由美國納稅人承擔。
美國財政狀況同樣堪憂,公共債務高企限制了其應對貿易沖擊的能力。更嚴峻的是,美國貨幣政策空間受限,通脹壓力下美聯儲難以大幅降息,經濟面臨滯脹風險。
文章認為,中國對美國的強勢對等反制震動了市場。較小的新興經濟體將因美國關稅及海外援助削減而受到重創。甚至可能有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為團隊承受壓力”表示感激。這為北京提供了擴大影響力的又一機會。
相比之下,美國政府似乎執意在經濟政策、外交事務和國防上犧牲朋友和盟友的利益。
(編譯:齊磊 編輯:高琳琳 韓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