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4月28日電,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2屆大學生電影節"影視+"學術沙龍的重要單元——"國際青年舞蹈影像沙龍"近日在東城區祿米倉新視聽產業園成功舉辦。
沙龍設置主旨發言、專家對談、青年學者主題發言和創作談四大板塊。聚焦"技術賦能藝術,跨界重塑表達",深度探討媒介的迭代更新、數字技術的融合應用以及在本土文化語境中舞蹈影像創作的路徑。
本次活動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員會、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2屆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中共北京市東城區委宣傳部、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科技融合創新中心承辦。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影視傳媒系和舞蹈系協辦,《當代舞蹈藝術研究(中英文)》《電影評介》為活動提供學術支持。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藝術科技融合創新中心主任、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2屆大學生電影節組委會執行副主任委員肖向榮指出,舞蹈影像自1927年影像技術與舞蹈首次碰撞后,歷經百年演進,在AI等新技術沖擊下,正面臨"碳基生命藝術與硅基技術"的關系重構。他強調,舞蹈作為"稍縱即逝的身體藝術"與影像"無限復制的技術"結合,需反思媒介與鏡頭的本質關聯,推動跨學科對話。
本場沙龍聚焦舞蹈影像在國際視野中的發展動向,凝聚大學生電影節的青春氣息,發掘多元媒介的舞蹈影像表達。
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2屆大學生電影節國際青年舞蹈影像單元專家評委會主席劉春聚焦作品觀察,提到本屆參賽作品題材多元,涵蓋傳統文化、社會現實、AI技術等,紀錄片單元尤為突出,關注殘障舞者、非遺傳承人等邊緣群體,展現舞蹈作為生命力象征的社會價值。
北京舞蹈學院創意學院黨總支書記、院長張云峰分享了學院在跨學科教育中的實踐,通過開設舞蹈影像技術、視覺導演等課程,培養"鏡頭前的創作者",其作品多次亮相國際舞蹈影像節。他強調,技術革命推動舞蹈影像從"記錄工具"進化為"再造時空的藝術",未來需深化與北師大等高校的合作,構建"以舞為核、跨界共生"的人才培養體系,催生具有中國美學特質的時代佳作。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副所長孫承健從技術哲學角度切入,提出"技術化身體"概念,分析技術如何重塑人類生存方式與身體感知。他指出,在舞蹈影像中,需平衡技術中介與身體體驗,避免陷入技術異化,讓技術真正服務于藝術表達,拓展身體與影像的互動維度。
本場活動還設置了即興舞蹈表演環節和作品展覽,北京舞蹈學院創意學院的學生團隊與北京接觸即興BJCI團隊,以其新穎的即興舞蹈編排和默契的團隊配合,展現了年輕一代舞者對舞蹈影像藝術的獨特理解和探索贏得了在場觀眾的掌聲。
展覽區則精選北京國際電影節·第32屆大學生電影節國際青年舞蹈影像單元入圍作品海報以及邀請自海外的舞蹈影像作品向到場觀眾進行展示,這些作品涵蓋了運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先進技術創作的舞蹈影像。這些精彩的舞蹈影像作品既拓寬了觀眾的視野,也增強了他們對舞蹈影像藝術的熱愛和了解。